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民族化令人振奋

    作者:姜嘉锵(中央民族乐团国家一级演员)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10日 06版)
    姜嘉锵

        看了“歌剧、交响乐、民乐”组的各团参演节目甚为振奋。各团坚持了“二为”和“双百”方针,节目都做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结合。体现了国家艺术表演团体所应有的责任:导向性、代表性和示范性。着眼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世界先进艺术的介绍和汲取,民族素质的提高。 

        首先值得提出的是中央民族乐团的几台节目。强大的阵容,恢弘的气魄,优美的旋律,精湛的技艺,真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震撼!一台《声诗润朱弦》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典雅,深邃。一种写意,空灵的美充盈着剧场,一扫浮躁,静心安神,回味无穷。

        歌剧《红河谷》剧本、音乐、舞美、表演具佳。剧情感人,旋律动听,舞美简练(虚实结合)很有民族性。对一些矛盾的处理都做了十分恰当的安排,如民族之间的,头人与奴隶之间的,国际之间的关系,强调了文化差异与价值观,体现了“和谐”的宗旨。演员,特别是殷秀梅歌声优美,刻画人物有深度。

        《白毛女》及国交合唱团的《红旗颂》,从声乐角度看,正在向中华民族声乐学派的创建大大迈进一步。用西洋唱法唱汉语歌剧和艺术歌曲,至少是让人听清楚了。但还有待加强中国汉语音韵美的体现。

        周总理生前曾说过:“现在实践中已经产生了三种唱法,一种是《茶花女》,一种是《白毛女》,一种是《七仙女》(黄梅戏),三种可以并存嘛!将来也许你们这三女合作以后,产生一个新的什么女。”总理的讲话,形象地指出了我国声乐艺术实践与发展的道路,就是建立“中国声乐学派”。这个学派是中国的音乐,中国的语言,中国的艺术表现手法,中国的文化审美与追求。国家艺术团体就是要追求探索、实践这条路,现在大有起色,正在互相靠拢、融合。《红歌耀东方》肯定是年轻观众喜欢的节目。热情,奔放,有时代精神,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流行乐队的水平相当高。民族器乐,不仅是“线形”也讲究“织体”,更宽的表现手段来反映现实,多元的融合,到世界人民的喜欢。传递中国文化的交响乐作品也在不断完善,进步。涌现出不少有时代感、老百姓能听懂、喜闻乐见的曲目。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