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征文选登

    需要高质量、同行评议的科学研究

    作者:郎尼·汤姆森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10日 11版)

        作为中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我很荣幸地受到邀请,能为中科院的未来发展提供建议。   

        从1984年开始,我就一直在中国工作,起初在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之后在青藏高原研究所。我认为中科院在重视科学、科学家及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等方面做得很好,对其所属机构及基础设施的投入也让人印象深刻。   

        随着我们步入21世纪,对教育及科研的投入变得尤为重要,这是每一个国家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只有这样,我们才具备构建未来的能力。我认为我们未来面临的挑战,是摆在地方、地区、国家乃至全球支撑体系面前的日益严峻的环境变化问题,目前这一体系支撑着70亿人,到2050年将为90亿人。我们必须明白我们都身为人类。

        我在很多国家旅行和工作过,从不同的人和文化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们在优越的及恶劣的条件下都一同工作过,在此过程中我一直坚信人类精神的美好与伟大。虽然我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拥有不同的文化和精神信仰,但是我们因同为人类而被紧紧联系起来。我们共住一个地球村,个体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大家共同的问题。教育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关键,也是人类的希望。

        在这个国际间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多的时代,我们必须更加努力了解世界这个大社区的公民。这是建立理解、信任和归属感的最好方法,也是抗击人类所面临的最大挑战的必然要求。这个最大挑战,我个人理解,就是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各种问题。我一生都在从事冰川及气候历史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我愈发地担忧气候变化的现状及各国在这个问题上的无所作为,也更加重视气候变化对第三极(青藏高原)环境的影响。

        我很高兴能够有机会和中国的姚嬗栋教授及德国的Volker Mosbrugger教授合作,组织和启动科研项目来传播科学知识、培养科学人才、发展先进技术,以及为面临环境变化的第三极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适应性策略及意见,其目标主要在于加强我们对第三极环境系统的理解,提高我们对未来情况的预测能力,建设能捕捉、存储和检索数据的基础设施,发展固定机制以促进研究人员间的合作并方便决策人及时获取信息。要应对气候变化对第三极环境的影响,这一地区的10个国家都要参与进来,共同努力;要应对其对全球环境带来的变化,各国人民则须参与进来,共同努力。

        最后,要想达到上述目标,需要高质量、经同行评议的科学研究。我始终认为在选择资助项目时,要经过严格的、具有竞争性的评审过程,同时要坚持经同行评议才能发表研究成果的准则。我们还需确保评审过程由在相关学科领域获得一致认可并掌握相关信息的科学家主持。资源的分配要着重于优秀的科学家和机构,并且要体现公开、公平,让大家能明白决策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制定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筑造以科学为基础的各种平台,才能应对21世纪的各种挑战。

        我们所处时代的变化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快,很难预言未来等待我们的是什么。我最爱的几个引语很能说明这个问题。1943年,IBM主席托马斯·沃德森说:“我认为全球市场可能只需要5台电脑。”1981年,比尔·盖茨说:“个人电脑的内存需求将不会超过637kb。”最后,我想说罗伯特·戈达德(液体火箭的发明者,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一句话说得好极了,他说:“昨日的梦想乃今日的希望、明日的现实。”我们很幸运生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但是我们需要找寻一种方法来共同努力保护它,为自己的将来也为子孙后代。

        (作者为美国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本文获得此次征文特等奖)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