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10日 星期一

    袁芳:

    文学眼光打量音乐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10日 12版)

        举止优雅,笑容端庄,谈吐得体,青年钢琴家袁芳浑身充溢着书卷气。日前,作为国家大剧院主办的“大师见面会”艺术推广系列活动之一,袁芳与乐迷们一起分享了音乐的秘密。

        29岁的袁芳,在音乐的道路上顺风顺水:从中央音乐学院起步,师从著名钢琴教育家吴元教授;在德国慕尼黑音乐与戏剧学院深造,成为当代钢琴大师杰哈德·欧匹兹的首位中国弟子;2004年赢得“慕尼黑国际青年钢琴家舞台”最高奖;受邀加盟“慕尼黑钢琴家俱乐部”并被评为其最受欢迎钢琴家;被誉为“能弹出作曲家灵魂的少数年轻钢琴家”;曾经在国家大剧院、中山音乐堂、深圳音乐厅、厦门爱乐厅、香港大会堂等舞台上亮相。

        回望自己的音乐生涯,袁芳发现文学的力量始终在牵引着她。

        1993年,5岁开始练琴的袁芳凭借优异的音乐天赋和扎实的演奏功底,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与郎朗同班。

        袁芳生于书香世家,孩童时代,出门坐在母亲的自行车后座上,是她背诵唐诗宋词的美妙时刻。中学期间,苦习琴艺的同时,袁芳对文学的爱好有增无减,阅读了大量的英国和前苏联文学作品。留德期间又接触了不少德国的文学著作。

        优秀的文学和音乐作品都是时代的缩影,成年后的袁芳越来越意识到这一点。贝多芬、莫扎特、舒曼、柴可夫斯基……这些大师的杰作都与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为了把握乐曲的精髓,袁芳从未间断对同时期文学作品的品读。

        她从阅读中汲取音乐灵感,又将从音乐中获取的启迪付诸文字。在她所写的散文《莫扎特的笑容》中,转调、华彩、跑句等专业术语被赋予“忧伤”、“抗争”或“温柔”的文学解读:“也许他那不经意的转调让你以为是他的忧伤,可很快你便会发现,那只是他给你开的一个小小的玩笑,只是让你更愉快地回到他那乐呵的主题上去。但也许,只有在华彩中那长串绚丽的跑句加上随之站立住的经过和弦到主和弦时,才会使你略微感到那若有似无的抗争和温柔至极的坚定。”

        正是出于对文学的热爱以及由此熏陶出的音乐欣赏视角,有“诗人音乐家”之称的舒曼是袁芳最为欣赏的音乐家之一。她这样给学生解读舒曼的作品《蝴蝶》:“就像一篇散文,形散神不散。”她始终认为,用文学的眼光来理解音乐作品能更好地把握乐曲的灵魂。

        袁芳说,好的文学作品并不能给读者立竿见影的“功效”,却能给人以价值观和世界观导向的启迪,而这一点,正是如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少儿音乐教育越来越功利化的时候容易忽略的。“注重文学积累会帮助他们懂得什么叫‘自然的过程’,不那么急功近利,因为任何成就都不能脱离持之以恒的日常积累。”袁芳经常跟学生们说的一句话是“不嫉妒”。

        生性活泼的她在学生眼中是个有才华、有内涵、随和善良的师长。经常参加义务讲学、慰问演出和琴童关怀活动的袁芳,在2010年被中国残联授予“中国阳光爱心大使”荣誉称号。

        “下一站就在不远的那里,我又要向那里启程了,不,是奔腾,或许用得上破釜沉舟的奔腾!”在教学与演奏中探索平衡之道,在追寻艺术的同时倾力于后辈培养的袁芳,用这样的文笔描述内心的坚定与追求。

        “袁芳技艺精湛,气质台风也很超群,还有东方女性之美之韵致。她还年轻,年轻就是财富,就有远大的前程。”作家刘元举在《城市·大演奏厅》一书中对她的赞美毫不吝惜。

        (本报记者 王国平 本报通讯员 孙奇茹)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