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民伟是中国早期电影事业家、编导、摄影师。他十分敬仰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激励着黎民伟,影响了他的一生。
提倡“电影救国”
黎民伟一生热爱祖国,他是日本华侨,4岁母亲去世,6岁随父亲返回香港,寄养在大哥黎海山家中。由于受到大嫂的歧视,他自小养成了坚韧自强的性格。他就读香港著名的皇仁书院,孙中山、廖仲恺和陈少白是比他年长的校友,受到先辈校友革命思想的影响,1909年(16岁)参加中国同盟会。他喜爱演戏,曾参与用戏箱偷运军火,支持黄花岗起义。1911年3月29日,他与陈少白、胡汉民、高剑父等同盟会骨干一起,组织“清平乐白话剧社”,用戏剧宣传革命。1915年参加中华革命党,192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他是一名忠于孙中山先生的国民党党员。
孙中山先生的秘书、前中山大学校长邹鲁写“黎君民伟小传”,摘要如下:
“清末,激于革命思潮,加入同盟会,同志多注意政治军事工作,君独毅然以社会工作自任;组织清平乐剧社,自任演员,所演戏剧,多鼓吹革命,冀以唤醒社会;继以舞台剧感人之力,不如影戏宏远,乃转而研究影戏。嗣辛亥革命,君捐资运械,不遗余力。民国成立,凡挂名同盟会者,莫不自诩伟人;甚者竟冒党员,以争权势,君独蔑如!退而继攻其影戏术,同侪皆显达,而君曾不因之变其初志。粤中屡次革命,君出资出力,仍如故。”
辛亥革命胜利了,许多革命同志做了官,黎民伟看到有些人做了官,争权夺利,他认为是缺乏教育,而电影有劝善惩恶、移风易俗、辅助教育、改良社会之功。
黎民伟在1914年组织“人我镜剧社”,与布拉斯基合作拍摄香港第一部短故事片《庄子试妻》,惩恶扬善。1922年他冒着很大风险,投下巨资,发起创办香港第一家全华资的电影制片机构“民新制造影画片有限公司”,提倡“电影救国”,行动纲领就是要拍出好的影片,夺回被外国片和庸俗的神怪片占领的市场。为了实现理想,他不惜多次把房产抵押,散尽家财,奋斗终身。
孙中山先生赠送墨宝“天下为公”
1921年,孙中山自上海经香港抵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职,重组革命力量。1924年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联合中国共产党进行北伐,要实现祖国的统一。
为了实现祖国统一,黎民伟曾联名致函河南督军冯玉祥,请他支持中国统一运动。《黎民伟日记》记载:
谋统一 1922年6月13日,与徐季龙(谦)先生(李大钊的朋友)会议于港杨少泉牙医写字楼,为谋统一运动,联名函致河南督军冯玉祥,请其合作。
黎民伟一直追随孙中山先生,从《黎民伟日记》中的记载和他所拍摄的纪录片可以看到,自从孙中山先生1921年返回广州以后的每次行动,他都有文字或影片的记载:
孙总理 1921年5月3日,夜船上省。5日,孙中山先生就总统职“非常大总统”于粤。
慰劳会 1921年7月24日,出征军人慰劳会开幕于广州东园,贞、意(黎民伟两位平妻严珊珊和林楚楚)均到场担任卖物,予捐巨款购各要人墨宝。 (孙中山先生与夫人出席,黎民伟摄照片。)
摄总理 1923年7月5日,夜上省。6日,早到黄沙随孙大元帅北上,沿途摄影其动作,同行有蒋参谋长、黄惠龙、黄伯淑、马坤、陆醒伯、彭年等。夜宿韶关河上之艇中。7日下午一时由北江动车,晚九时到黄沙(广州)。
党大会 1924年1月20日早,国民党全国代表第一次大会于广州市高师学校举行,伟领导罗永祥往摄影片。
摄总理 1924年7月24日在(广州)东较场拍阅操,26日拍省长廖仲恺、市长孙科及各要人。11月13日在省拍孙总理离粤北上。
总理死 1925年3月12日,孙总理逝世于北京协和医院。17日,广州市开追悼会,伟往摄电影。
为给国民革命和北伐造舆论、作宣传,黎民伟自香港到广州,谒见孙中山先生,主动提出为革命政府随军拍摄战地纪录片的工作,孙中山先生亲笔写下手令:
“大元帅令:兹有民新影画制片公司来前线摄影,仰各军一体知照,此令。孙文 中华民国十二年五月五日”
孙中山先生发动北伐战争,发出这份“大元帅令”在孙中山先生的历史文物中,有关电影的文献,仅有这一份。
黎民伟既是民新公司的总经理,又是摄影师、导演和演员。当时的摄影器材很落后,要手摇带动胶片拍摄,拍纪录片时,他扛着三脚架和笨重的35毫米摄影机,冒着枪林弹雨,在战场上奔波。编成《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记》,1941年重新剪辑、配音,编成《勋业千秋》(又名《建国史之一页》)。
《勋业千秋》旁白讲:“这部影片的内容是从孙总理誓师北伐起,直到北伐完成时止,是一部北伐写实的影片,由民新公司名摄影师黎民伟、罗永祥等诸先生亲随军旅在各地奔走所摄制的,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空前未有的历史片的巨大贡献。从本片摄制的时间上说,由民国十年到十七年(1921-1928),前后经历了七八个年头。在地理方面说,由南中国的广州到达了北京,整整数万里,几乎跨过了我国绝大部分的国土。这里面不但有当年战场上惊险的镜头,而且,有革命史上不可多见的珍贵史料。”
黎民伟摄制关于孙中山先生和国民革命的纪录片有:《孙中山先生就任非常大总统职》、《公祭黄花岗》、《孙大元帅亲临梅湖炮台试炮》、《攻打惠州城》、《孙中山先生为滇军干部学校举行开幕礼》、《廖仲恺先生为广东兵工厂青年学校开幕》、《孙大元帅出巡广东北江记》、《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孙大元帅检阅广东全省警卫军、武装警察及商团》、《俄国罗孚将军出殡》、《孙中山先生北上》、《孙中山先生出殡及追悼之典礼》、《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4年11月17日孙中山先生北上过港,《广州民国日报》以“大元帅北上过港各界欢送之盛况”为题报道,其中一段写着:“民新影画片公司黎民伟,并亲与技员携带影画机到船,将是日情形摄影,……所有欢送者皆接见毕,民新影画片公司乃请帅座及夫人步出船旁甲板上,徐徐步行,黎民伟君乃亲自用摄影机将情景逐段摄取,既而复请各要人如刘震寰、吴铁城等及各界人士约百数十人,帅座及夫人前行,各人随后,从容作送行状,由甲板自东而西,用摄影机架高逐一摄影,制为画片,藉留纪念云。”
关文清在《中国银坛外史》写着:“民新拍那些纪录片,也花了不少本钱,政府或国民党党部从来没有费用津贴过。”
孙中山先生送赠墨宝“天下为公”,表彰黎民伟。
资深电影史研究者罗卡指出:“黎民伟不仅是中国香港电影的先驱,更是毕生实践其电影革命理想的身体力行者。他早年吸收孙文的革命思想、西方自由民主与先进的电影观念技术,结合基督教的仁爱奉献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实践,而形成电影的革命理想,终其一生,屡经挫败,散尽家财,以电影宣扬爱国教民。更为令人敬佩的,是他爱国而不爱权力,介入革命而不介入党争,终身不沾仕途,淡泊名利的人格风范。”
他的电影延长了我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记忆
黎民伟作为一位制片人,又是纪录片摄影师,他有强烈的时代感,能够紧跟时代的脉搏,对事件有直接的感受,这是对纪录片摄影师最重要的要求。他拍摄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功绩和北伐战争,其后,在1932年“一·二八”和1937年“八·一三”,日寇两次侵略上海,黎民伟都是立即放下厂长职务,带领摄影队走上战场,拍摄我国军民英勇抗击侵略者的事迹。
黎民伟深感个人力量微薄,他不断呼吁有志者共同负起电影文化运动的使命,在1934年元旦的贺年片上,他写着:
“一年过去,马齿徒增;
我发觉自己太渺小,
难负起电影文化运动的使命;
但,我自己承认是电影的忠仆,
不惜为它作任何牺牲。
我将不避一切艰难困苦,
与同志肩起这重任。
愿新年赋我们以新生。”
黎民伟还写着:“电影是我的生命。”
资深的电影史研究者郦苏元指出:“对电影如此推崇,如此执著,如此忠诚,甚至到了魂牵梦萦、唯命是从的地步,恐怕在中国电影史上是第一人。‘电影救国’既是他当年开创中国电影业的原动力,更是他其后为此事业奋斗一生的思想坐标。”
黎民伟1953年病逝于香港,他一生参与制作了故事片53部,纪录片30多部,在开拓我国电影事业的道路上,不屈不挠,把毕生的精力和财产献给了电影事业。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司徒兆敦总结黎民伟一生的创作,他写道:“黎民伟一直交替着非虚构纪录片和剧情片的创作,为我们留下了一批具有永恒魅力的作品。一位电影人能够同时对非虚构的纪录片和剧情片给予同样重视,并留下了大量的作品,在中外电影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现在制作的许多历史文献纪录片和专题片,很多有价值的镜头都是出自黎民伟的纪录片,我们也因此而对他充满感激之情。历史上很多重大的事件是不应当忘记的,‘以史为鉴’对后人是重要的。黎民伟的纪录片延长了我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记忆,功绩无限。 ”
1994年第十三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授予黎民伟“最高致意奖”,金牌上铭刻着:“第十三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谨向黎民伟先生致敬:香港电影拓荒者,缔造历史第一人”。
2005年中国电影博物馆开幕,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决定,对五位人士:任景泰、郑正秋、黎民伟、夏衍、袁牧之,授予“中国电影开拓者”的称号,并树立铜像。
(作者为黎民伟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