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南10月2日电(记者赵秋丽)“1938年的秋天,在沂蒙山深处一个叫马牧池的小山村里,于大娘和丈夫李忠厚带着一家人正操办着二儿子继成的婚礼……”这是刚获第28届“飞天奖”一等奖的电视剧《沂蒙》中的镜头。本届“飞天奖”,山东5部电视剧榜上有名,并且揽得优秀导演奖、优秀编剧奖,集中展示了鲁剧的魅力,再次提升了鲁剧的品牌。
作为全国最早开展创建文化先进县的省份,山东省多次制定和修改了文化先进县评选和复查标准,完善了评选复查工作的方案。目前,全省已有37个全国文化先进县,总量居全国前列;二级以上的图书馆、文化馆数量居全国第一。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山东模式”得以完善,成为全国唯一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省。为提高文化队伍的素质,山东建立了740个基层辅导点,群众文化辅导团成员达30余万人;为解决农村文化资源不足,建起了“新农村网上图书馆”,通过网络传输,让图书进万家,让文化进村又入户。
面对文化发展的强劲势头,文化执法中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过时。于是,“三局合一、综合执法”的“临沂模式”应运而生。青岛市则创新“文化环保”管理新体制,全面启动“1711”文化综合执法,由原来“巴掌式”的分散执法,转变为“拳头式”的集中执法。目前,山东省17个市组建起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人员遍布城乡,成为全省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的守护者、创新环境的营造者。
“政府买单,让文化惠民”是山东出台的一项深入民心的政策,更是山东文化发展的孜孜追求。诸城市的王先生自幼双目失明,过去虽然很想在图书馆阅览学习,无奈馆内盲人读物甚少。两年前,市财政拨款扶持,为图书馆购置了盲人有声读物。现在,王先生已是市图书馆的常客,用耳朵和心灵真实感触到了世界的精彩。文登市建设“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农家书屋、文化大院都建在市民的家门口。烟台市集艺术馆、青少年宫和图书城于一体的文化中心,是市民美育的园地、高雅艺术的殿堂、文化产业的平台和文明城市的窗口,真正实现了“文化民生”。东营市拿出钱来,扶持吕剧团,让群众免费看戏。去年,山东全面实现“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院”的目标,这项惠民政策同时保障了低收入和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
“体现均等,让群众满意”是山东公益文化事业的一大特色。邹平县的农民词作家巩建华、曲作家李志邦,创作的作品多次被中央电视台选用,这得益于县里的文化共享工程。不仅如此,山东老百姓通过这样的文化活动还走上了更大的舞台:菏泽单县“大衣哥”朱之文,从山东卫视走到央视,他质朴憨厚的舞台形象,被网友奉为中国“真正的农民歌手”;济宁农民刘大成夺得央视“星光大道”年度总冠军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