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乡。今年3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山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这既是对中山文化建设的肯定,也为中山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来临之际,广东省委召开全会专题研究文化建设问题,迈出了由经济强省、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的时代步伐。战鼓促征,中山市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增强推进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增强推进文化建设的自豪感、方向感和认同感,进一步提高中山的文化名城建设水平。
我们要从重振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的高度出发,深刻领会文化建设引领未来长远发展的政治远见。长期以来,广东文化在全国文化格局中的地位不够清晰,有时被等同于商业文化、港澳文化,广东甚至被误认为是一片“文化沙漠”。近年来,通过深入挖掘深厚底蕴和历史渊源,广东把“解放思想、开放创新”这一时代文化精神的源和流与广东近现代历史命运紧紧相连,明确提出“解放思想、开放创新”是广东文化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最突出的地域优势。在这一独特文化基因的复合作用下,虎门销烟、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才会在广东轮番登场,孙中山、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郑观应等一系列重要历史人物才会在广东应运而生。也正是在“解放思想、开放创新”精神的浸润下,广东才创造了近30年来的历史辉煌,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成为这个伟大时代的杰出代表。因此,加强文化建设,大力弘扬“解放思想、开放创新”的时代文化精神,决不是一时之策、权宜之计,而是事关广东传续文化传统、辨认历史方位、再创历史辉煌的重大政治决断,是重振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的重大战略。
要从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良性互动的高度出发,深刻领会文化建设助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政治谋略。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推进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一体两翼”。文化事业侧重于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主要由政府主导供给;文化产业侧重于社会文化产品和服务,主要由市场生产供给。只有同时充分用好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和市场这只“无形之手”,才能最大限度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效率,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最大限度地“以文化人”。把文化放在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民生”角度,放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文化经济”角度,放在提高软实力、提升文化形象的“文化发展”角度来全面谋划和布局文化建设,使我们对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意义、方向和路径有了更加清晰透彻的认识,这也是对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发展为了什么、发展依靠什么”这个根本问题的引申和解答。中山是全国最先富裕起来的地方,群众的文化需求越来越旺盛、文化“胃口”越来越高,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广阔的舞台。尤其是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中山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深厚的商业文化底蕴,再加上强烈的市场意识和优秀的经理人才队伍,只要我们明确方向,变自发为自觉,完全可以树立与经济强省相适应、相匹配的文化形象。
要从整体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出发,深刻领会文化建设提升协同发展水平的政治智慧。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们必须实现从经济建设“单兵突击”转向文化、经济、社会、政治“整体推进”,如果不及时改变“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发展格局,就会不可避免地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物艺相通”,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历史大趋势下,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融合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紧密,以致于很难划清四者之间的界限。因此,必须以人文精神来提升经济发展境界,以人文精神来优化政治生态,以人文精神来化解社会矛盾,从而整体提高发展的协同性、协调性。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看,只有文化的认同才是最本质的认同,只有文化的和谐才是最根本的和谐,只有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才能为和谐社会奠定最稳定、最长远的基础。毫无疑问,通过加强文化建设,完全可以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特别是为我们正在进行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不竭的智慧源泉和强大的精神支撑。
中山是伟人故里,奋力推进文化名城建设,争当文化建设的排头兵,是我们义无反顾、责无旁贷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历史使命。推进中山文化名城建设,可从三大圈层分别进行谋划和布局。
目标定位:建设广东文化强省的排头兵、精品市、示范区,这是第一圈层。从地理空间位置来看,中山市是连接珠江口东西岸、粤西及泛珠三角地区的重要节点,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这为中山人民得风气之先、开风气之先、领风气之先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格局。从历史文化地位来看,中山市是古代百越族文化与中原移民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洋文化相互碰撞交融之地,是岭南文化的杰出代表和典型范例。结合中山市独特的历史地理文化地位,可以考虑将中山文化名城建设的目标定位确立为: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排头兵、展现岭南文化的精品市、中西文化交流的示范区。
内涵挖掘:创新文化、商业文化、民俗文化“三管齐下”,这是第二圈层。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以文化来论输赢,中山市有这个自信,也有这个底蕴。中山文化是岭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备岭南文化的全部核心要素,是岭南文化的精彩缩影。目前,我们正在深入研究“香山文化”(中山市古称香山县)在近代历史、在改革开放30多年、在未来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深度挖掘香山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价值。香山文化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一是以孙中山和郑观应先生为代表展现的变革文化,包括为民族革命作出巨大贡献的唐绍仪、郑藻如、杨仙逸、林伟民、苏兆征等人和为民族思想启蒙作出重要贡献的容闳、杨匏安、刘师复、王云五等人;二是以最早创办中国四大百货公司的郭乐、蔡昌、李敏周、马应彪为代表开创的商业文化;三是以坦洲咸水歌、小榄菊花会、沙溪凉茶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包括崖口飘色、白口莲山歌、舞龙、舞狮、舞鹤、舞凤等等。
实施路径:博爱之城、创新之城、包容之城、和谐之城,这是第三圈层。中山地处珠江入海口,从中国近代开篇到全球化大潮涌动的今天,几百年间,中西文化在珠江口交汇融合,孕育出坚守正统与开放创新并存、趋利务实与热情浪漫同在、刚勇好强与文质彬彬兼备、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合一的香山文化。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洗礼,这种古今中外共冶于一炉的文化,演变成了“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的城市精神。面向世界,面向改革开放的下一个30年,我们推进中山文化名城建设所要做的全部工作,便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将这八字城市精神和高远理想,转化为全力创建“博爱之城、创新之城、包容之城、和谐之城”的生动实践。全力创建爱心之城,从娃娃抓起,从细节抓起,培育市民的博爱之心,慈善之心、怜悯之心,让爱心成为中山这座城市的底色;全力创建创新之城,从制度建设抓起,从激励机制抓起,发扬敢为天下先的优良传统,高举改革大旗,激发创新活力,让创新成为中山人民的思维习惯;全力创建包容之城,传承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品格,以更加包容的气度吸纳四方才俊,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汇聚八方资源,让包容成为中山人民的生活习性;全力创建和谐之城,从点滴抓起,从小事抓起,倡导以和为贵、以和为美的精神风范,以身心和谐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以人与人的和谐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让和谐成为中山人民永不停息的心灵追求。
(作者系中共中山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