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30日 星期五

    有朋自远方来

    ——中国政府“友谊奖”背后的故事

    《 光明日报 》( 2011年09月30日   01 版)

        这一刻,无声胜有声。

        肤色不同,国别不同,语言不同。9月29日上午,当胸前佩戴上中国政府向来华工作外国专家颁发的国家级奖——“友谊奖”的奖章时,50位获得2011年度“友谊奖”的外国专家脸上洋溢着幸福与自豪。

        一年一度的“友谊奖”评选已经走过了21年,来自62个国家的1199名外国专家获得这一殊荣。今天,我们走近这些外国专家们,倾听他们各自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心声。

        “在中国工作,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获得今年“友谊奖”的意大利农业专家路易吉·罗西友开朗善谈,讲起话来两眼炯炯有神,他说吸引他来中国的是开放的政策和友好的合作环境。

        同样获得今年“友谊奖”的德国专家胡伯特·福斯特认真而严肃,他喜欢中国的文化、中国的风俗、中国的食物、中国的人。他说,“在中国工作,是一件非常有吸引力的事情”。

        在今年“友谊奖”的获奖者中,既有在自然科学领域享有盛名的科学家,又有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作出贡献的教育工作者。其中,年龄最大的是年逾八旬的法国人雅克·冈,他是世界著名血液专家,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雅克·冈先生已记不得自己多少次来到中国,与中科院、中国工程院、同济大学等中国机构开展科技合作。2004年—2010年间,他担任法方主席的法中科学及应用基金会(FFCSA)资助了115名中国学者到法国公共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深造,他本人则为中法医学和健康领域合作作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中国同行的深深尊重。 

        有这样一位外国专家让我们唏嘘不已,他是2009年“友谊奖”获得者——诺博·高利斯,德国葡萄栽培专家。他在得知自己获奖后4个月去世,未能亲赴北京接受荣誉。

        2000年,诺博·高利斯受邀首次赴山东枣庄市山亭区指导果树栽培。后来的10年,这位热心肠的“老外”将自己多年苦心改良的109个大樱桃与葡萄品种先后引入山亭,分文不取。

        在17次山亭之行中,他共举办培训班25期,现场演示37场,培训人员3200余人次,大范围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技术水平。当地人民记住了他,如今诺博已化身为立在山亭的一尊铜像,永远守护着他生前热爱的中国葡萄园。

        “能为中国的发展作点贡献让人高兴!”

        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样一位老朋友,他就是阿尔希波夫,中国人习惯称他“阿老”。作为当时中国政务院的经济总顾问、苏联援华专家组总负责人,在中国的八年里,他跑遍了一百多个重点建设项目,与新中国的建设者们一同把心血、汗水,浇铸、挥洒在工地和车间。

        阿尔希波夫的一句“我们来中国不是为了游山玩水,也不是为了夸夸其谈,而是为了工作,工作”,长久地留在每个曾与他密切接触过的中国人的心中。上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亲手将中国“友谊奖”的前身“中苏友谊纪念章”颁发给他。上世纪70年代末,时任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的阿尔希波夫又成为打破两国关系僵局的使者。

        1983年7月8日,邓小平同志发表了“利用外国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著名的“七·八”谈话,指出:“要利用外国智力,请一些外国人来参加我们的重点建设以及各方面的建设……”这次谈话掀开了我国引进国外智力事业的新篇章。

        30多年来的引智实践证明,引进国外智力,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大大促进了国人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解放。

        1989年11月,日本专家原正市来到河北省隆化县,他在地里手把手教农民整治苗床,讲解水稻旱育稀植技术,被当地农民亲昵地称为“老原”。

        “老原”推广的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是省种、省肥、省水、省工、增产的栽培技术,比常规种植平均每亩增产10%以上,被农业专家誉为水稻栽培史上的一次革命。1991年,当获得中国政府代表中国人民授予他的“友谊奖”时,“老原”说,每次看到中国农民使用旱育稀植技术获得丰收,露出笑脸,就是他最大的安慰和满足。

        “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包含着外国专家的智慧和心血,闪耀着外国专家的知识和智力光芒。”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张建国说,中国人民把尊敬和感谢通过“友谊奖”授予外国专家,为的是永远铭记他们在中国建设发展中付出的辛劳与智慧。

        “在这里,我们收获了不一样的人生!”

        “友谊奖”正式恢复设立于1991年,每年评选50名,国庆逢五、逢十周年时加倍。 

        今年“友谊奖”获得者、加拿大农业学家穆罕默德·尤纳斯则说:“这里的人们愿意改变,渴望进步,我非常乐意与他们一起创造更好的未来。这里是我的新家,我收获了新的朋友,拥有卓有成效的合作,感觉到了另一种人生体验。”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外国专家们的事业越来越与中国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2009年“友谊奖”获得者、美国人柯必杰,代表英特尔公司管理着在大连投资25亿美元的芯片工厂。作为总经理,柯必杰将其丰富的管理经验带到中国。如今,大连芯片厂已成为大连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吸引了12家英特尔供应商前来投资,“柯总”的事业越做越大。

        在中国收获了巨大事业成功的柯必杰的观点是:“世界是平的,世界各地的人民应该团结协作,共同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在各自岗位上努力工作,这将有助于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多年来,以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为代表的外国专家们,不仅是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的传播者,更是中外友谊的传播者。他们与和他们在一起工作、生活的中国人,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1996年春,89岁高龄的阿尔希波夫再度访华,他感慨地说:“我的根扎在这片土地里了,我把中国视为第二祖国……”生前,每逢重大节日,“阿老”都要把那枚“中苏友谊纪念章”郑重地佩戴在胸前;他谆谆教导自己的孩子们,一定要牢记中苏友好的历史,并把这种友谊世代相传。

        印度软件专家巴苏把促进中印两国教育、科技、经贸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当作自己的一份责任,架起了一座中印友好合作的桥梁。2005年12月,在巴苏先生的协调、推动下,“潍坊—普纳中印经贸技术合作恳谈会”顺利举行,中印相关部门签署了政府间长期合作备忘录,潍坊市与普纳市也结为友好城市。

        “中国政府将坚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继续扩大人才工作对外开放,加强人才和人才开发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和海外智力。”张建国局长表示,共享国际智力,促进和谐进步,这是世界共同的愿望和责任。

        本报记者 李 可 本报通讯员 刘 洁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