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圳市区开车往东走大约17公里,穿过长约2公里的梧桐山隧道,便是深圳盐田区的海山街道。从车窗外望过去,一条不算宽敞的马路,道路两旁整齐的行道树郁郁葱葱,行道树后面掩映的是高低不平的居民楼和农家房。感觉这个街道的景象与市中心的街道相比,显得特别朴实、平常。
街道龚主任告诉记者:“这里虽然外表不光鲜,也没那么多高楼大厦,但是我们这里居民的幸福指数高!”
“幸福指数高?高在那里?”
“您去看看就明白了。”龚主任微笑着答道。
“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汽车在一处居民楼前停下,刚上二楼,就听到一串爽朗的笑声……
原来,这里是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海山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看到记者进来,书画室的蒋老师得意地展示起“学生”们的作品来:“你看看,这些是大家最近的‘作业’,他们可是一点基础都没有的,现在能画成这么好,是不是很不简单?!还有这边,这是张伯的画,几年前他可连笔都不会拿,现在的作品不仅在比赛中拿了奖,还经常有人向他求画……”
“社区服务真的很好!”上来瞧画儿的李大妈看到记者,兴奋地说,“你问好在哪里呀?好在让我们的老年生活变得特别有意义呗!你们一定要好好宣传一下啊!”
“我们社区服务中心被大家誉为老年人的‘快乐大本营’!”社区服务中心罗主任说,“这两年深圳一直大力提倡要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街道各级领导也一直坚持‘带着感情去办事’狠抓落实。当时腾出2000多平方米的地方成立这个中心就是想为老年人提供一个活动、交流的平台,让他们不再孤单。这里小到画画用的墨水、纸张,大到几万元的理疗仪器,所有的服务都是免费的!”
幸福是什么?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海山街道的这些老人们却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向记者诠释了他们的幸福:退休后不再只是忙于带儿弄孙,休闲方式不再是除了闷在家里就是晒晒太阳、打打麻将,而是有了更高雅的精神追求和心灵归宿。
“好了一个,幸福一家”
“计算机文字录入第一名”、“绘画比赛二等奖”、“乒乓球单打冠军”、“舞蹈比赛一等奖”……在海山街道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的荣誉榜前,挂满了各种各样的奖牌,粗粗数数,得有几十块,就这儿,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还有很多没展示出来。
“你说,老百姓家里有一个残疾人,那压力得多大啊!若是残疾人的精神状态再不好,整天不开心,那整个家庭都会被拖累。还哪里谈什么幸福指数!我们街道刘书记常说,‘困难群众,群众困难’只有把群众困难的重点抓住、办实了,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活在往好里变,那才有意义,所以2008年3月我们便成立了这个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重塑他们对生活的信心,让残疾人生活的‘更有质量’。”一说起街道办的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罗主任的话就打不住了。
在音乐教室,记者见到了连续三届获得深圳市残疾人乒乓球赛的冠军——李冬萍,她现在是主唱。“我真的要谢谢政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这么好的地方,以前我总觉得比你们正常人矮一大截,不敢出门。如今,在这里我不仅可以参加比赛,还敢开口唱歌了,接下来我还要学习二胡……”李冬萍心里的自豪感幸福感,一个劲地从嘴里往外冒。
采访快结束时,记者正巧碰到海山街道的刘书记。说起海山街道,书记一脸认真:“街道是一个与老百姓面对面的部门,你讲那么多套话、空话老百姓不会听你的,幸福感光靠空话是感觉不到的,只有带着感情去为老百姓做实事,让社区里的老人、残疾人、异乡人都感到幸福了,那这个社区才是幸福的……百姓才会站在你这边。”(本报记者 易运文 本报通讯员 杜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