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成为产业集群融资主力军
产业集群发展是目前国内很多经济区域普遍采取的合作方式,它具有灵活分工、专业生产、竞争合理等特点,作为一种较为独特的生产方式,集群化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目前,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产业集群融资的主体。一方面,中小企业自身发展受到同行业内部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中小企业多为私营企业,由于规模不大、实力弱小,往往不容易在市场中立足,也难以得到国家政策支持,因此有形成集群的需求。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从起步发展到逐渐成长,资金不足始终是困扰其发展壮大的最大瓶颈,尽管我国已颁布、提出较多针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的法规及政策,各级政府也一直致力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但实际效果仍不尽如人意。
尽管从国际先进经验来看,大力发展包括风险投资市场、企业债券市场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是支持产业集群发展时金融创新的主要方向,但在我国目前整体环境不够成熟、区域性资本市场发展缓慢的现实条件下,对于集群内的中小企业而言,融资的关注点主要还是集中在信贷市场上。但银行等资金供给主体出于自身风险的考虑,都不愿借钱给中小企业。面对这一现状,笔者认为,中小企业应关注社会资本的力量,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压力。
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社会资本是一种社会生产力资源,是一种依托于人际关系,因为长期交往而形成的一种无形资源。社会资本在企业的日常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正向影响企业的行为。很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理论和数据模型中,都有对社会资本独特优势的论述,这些研究说明,社会资本是一种“声誉机制”,能够为企业之间的合作创造条件。此外,在产业集群内,“信誉机制”也有利于促进企业社会资本的积累,社会资本的无形力量最终会给企业融资带来积极意义。
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社会资本往往扮演着特殊角色。比如,规模受到限制的中小企业,若要获得更多资金支持,需要社会资本无形力量的手来推进。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如果能够聚集特有的人缘、地缘和亲缘关系,就可以利用这些社会资本,在融资过程中享受到很多便捷的服务。最近几年,社会资本在我国的功能越来越明显,对于企业融资行为甚至是一种主导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融资行为的成功与否。
如何培育社会资本
在我国当前,中小企业想要运用社会资本解决自身融资难问题,尚须解决诸多现实问题。企业社会资本的成熟度,还需要在日常行为中努力开发,从而架构起合适的集群融资模式。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在集群融资中的优势,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政府要尽快制定、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法律框架的完善、法规制度的实施,可以为发展中的中小企业张开一把合理有效的“保护伞”。在融资中使用好法律工具,可以真正保护好中小企业自身的利益,避免不良影响和不法操作。从政府的角度看,要积极为企业搭建融资平台,切合实际为企业发展铺平道路。同时对于促进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社会中介比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等,也应适当立法保护,促使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其次,要造就社会资本融资环境。中小企业整体力量较为薄弱,自身的发展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影响,发展中需要依靠专业化集群的技术优势、专业环境优势和本地环境“根植性”优势,等等,这些都属于社会资本的内容,都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从外部发展角度来说,集群化操作产生的信息机制、信任机制、声誉机制、社会惩罚机制等,虽然可以改善企业融资的内在效应,但还需要社会资本来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的融资优势,提升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社会资本之所以能在融资中发挥作用,主要得益于企业信用。所以,集群内部应建立专门针对集群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机构,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的积极作用,建立企业间的融资合作组织,打破中小企业融资瓶颈。
最后,集群中小企业要努力挖掘社会资本的潜力。集群中小企业自身更应充分发掘社会资本的潜能,融取发展所需资金。这就需要集群中的龙头企业牵头,比如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或部门将社会资本的挖掘作为一种企业文化的创建来培植。集群内部企业平时就应拿出部分资源,专门用于企业间的沟通交流,创建互信、互助的良好合作平台,进一步建立良好的信用基础。由于地缘关系,集群内部相互都比较了解,随着交流方式的不断扩大和延伸,还可以建立新的社会资本关系网络,从而降低集群内、外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减少借贷风险。
产业集群无疑给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有利平台,因为在集群背景下, 不管是个人、企业还是金融机构,在放贷时除了要考虑收益外,也更看重各种社会关系的维护。所以恶意赖账的风险是较大的:首先要承受一定的经济和社会资本的损失,同时必然会受到集群内相关企业和机构的联合孤立和追讨。因此,只有充分利用企业集群效应,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优势作用,构建集群内的和谐人际关系网络,才能较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实问题。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经贸学院、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基于湖南产业集群的省域融资支持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0YBB05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