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25日 星期日

    社会反响2

    “写出了我们的心里话”

    ——各地群众热烈欢迎新闻工作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 光明日报 》( 2011年09月25日   01 版)

        全国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连日来,本报记者在基层采访中,深切感受到各地群众对这项活动的热烈欢迎。

        “我们读报的劲头更足了”

        “那些报道看起来可亲切哩,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说起自己前些日子在光明日报上看到的《村支书的24小时》等报道,广西兴业县葵阳镇四新村村支书袁秋华难掩心中喜悦,“自打报纸上有了‘走基层’,我们读报的劲头就更足了!”

        广西金秀县长垌乡是本报记者的联系点。该乡道江村村委会副支书冯文荣知道自己种姜致富的经验上了光明日报后,连说几个“没想到”:没想到党报的记者会来到他们这样偏僻的山村,没想到一个农家的小事真能上中央的报纸……从新闻报道里,真切地感受到共产党对农村老百姓的关心。 

        很多基层读者告诉记者,包括本报在内的媒体刊发的一大批来自基层的短、实、新的鲜活报道,让人耳目一新。大家发现,身边的“泥腿子”记者多了,报道自己的“家务事”多了,字里行间的“泥土味”更浓了……

        “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篇报道写出了我们的心里话!”今天一大早,记者接到一位在外打工的年轻人打来的电话,“我是从工友那儿得知自己老家上了报纸。看完《殷实大泉村的四个困惑》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现在我们夫妻俩都在外打工,孩子只能交给爸妈照顾,这实在是无奈之举。”

        最近一段时间,记者奔赴江苏各地农村,与村民唠家常,听故事,写出了《殷实大泉村的四个困惑》、《江苏农村的四个“不等式”》等反映老百姓心声的稿件。像今早这样的电话,记者已记不清接听了多少。

        “报道写得好!通过你的稿子,我们发现工作中‘灯下黑’的现象并不少见,也看到了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江苏省委宣传部一位领导特意约见记者,“关于报道中提到的问题,我们将进行详细调查,一定会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答案!”

        据了解,扬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和镇江市政府常务会议将《江苏农村的四个“不等式”》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安排人员逐一解决这些问题。

        “走基层,才能有底气”

        “光明日报对我县黎明村的多次报道,真实地反映了盐池县从生态恶劣转向良性循环的历史过程,也反映了盐池县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步!”盐池县副县长王学增对光明日报及其他媒体“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许多报道给予充分的肯定。

        宁夏盐池县县委宣传部的关向高说:“走基层,才能有底气!”他认为,光明日报一些来自基层的报道,有生活、有见解、有“底气”,这些报道对地方工作会产生很好的推动作用。

        石嘴山市一位读者说,看了光明日报许多来自基层的报道,其中许多都刊发在头版头条或其他显著位置,这说明光明日报特别重视基层。他注意到,许多报道实实在在,用的都是朴实、生动的语言。用农民的话讲农民的事,农民当然爱看。

        “让文章散发着泥土芬芳”

        连日来,记者一直在鲁南农村采访。在与基层读者的交流中,记者深深体会到:新闻工作者只有接“地气”,才能有灵气;只有用“心”去体验,用“情”去感悟,才能采写出老百姓喜欢的好作品。

        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白塔村村民邵泽溪当过乡镇文化站站长。他说:“报纸能真实反映普通百姓的生活,就有吸引力。这就要求记者采访,不是蜻蜓点水,不是隔山观景,不是走马观花,要深入基层,进行心贴心的交流,这样才能采写出好新闻。”

        看了光明日报发表的《大学生“村官”:你的“根”在乡村扎深了吗》,山东宁阳县泗店镇大孟村的大学生“村官”赵菊说:“我们希望新闻记者都脚踏着大地,心怀百姓;俯下身,弯下腰;让报道老百姓的文章越来越多,让基层的声音越来越响,让文章散发着泥土芬芳!”

        “在基层听真话、做实事”

        “快看,咱们学校吕艳芳老师上中央大报啦!”9月13日,山西省蒲县张公庄小学校长解明耀,举着一份光明日报在学校院子里兴奋地大喊。听到他的叫声,大批师生围上来抢着看。史车芳老师反复看了好几遍,连声说:“文章写得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真实地刻画了吕老师爱学生、爱学校、爱乡亲们的大爱精神。”

        “笔尖描绘群众!记者在基层是听真话、做实事!”蒲县新闻中心主任辛耀恒介绍说,开展走基层活动以来,已先后有10余名中央和地方新闻记者,深入到蒲县的山庄窝铺、田间地头,扎实采访,带着真情写作,所写稿件真实地反映了百姓心声和愿望,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我作为一名基层新闻工作者,更应该大力发扬走基层精神,让自己真正融入老百姓中。”辛耀恒说。

        “走基层真不是走过场”

        “《霸州有个西粉营》,咱们村的事在光明日报登出来了,还是头版头条呢!”9月13日,河北霸州市西粉营村村民奔走相告,脸上挂着掩饰不住的骄傲和自豪。

        65岁的黄炳深老人带上老花镜一遍又一遍地阅读着,“没想到自己活了大半辈子,还成了报上的主角,这报上还能说我们家的这些家长里短,一会儿我要带回去给老伴也看看。”

        “太真实了,我们怎么说的就怎么写的。真是到我们基层来了解情况反映问题的,希望这种活动多搞一点。”西粉营村村民杨顺江说,光明日报的总编辑到西粉营农产品合作社的蔬菜大棚采访时,正赶上村民们栽种韭菜,没想到平时拿笔杆子的总编辑蹲下身就干起了农活,而且干得有板有眼。“这里面还把我们反映的贷款难问题帮忙呼吁了一下,这个走基层活动真不是走过场,这次真是走到了我们老百姓中间,走到了我们的心里。”

        (本报综合广西、江苏、宁夏、山东、山西、河北9月24日电 本报记者 刘 昆 郑晋鸣 庄电一 邢兆远 李建斌 耿建扩)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