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流火的夏季踏上过这片土地,那翠绿的稻田、整齐划一的村舍、数十家发展红火的企业,一下子让大荒地村成为记者心中新农村的标杆。尽管印象如此美好,二次到来时,心中还是为之一振。
到达村支部时不过上午九点,迎接我们的副书记管作新却已经工作四个多小时了。
“既然来了,就到村里走走吧。实行了集体统筹、公司化运营后的大荒地村,可出了不少新鲜事儿。”管作新的话把记者的好奇心一下子勾出来了。
劳动模范“不种地”
离村委会不远,就是全国劳动模范乔明儒的家。一进家门,我们就急着问:“听说您不种地了?”听明来意后,乔明儒乐了,“从今年1月份起就彻底不种了,家里的土地都流转给村里统一种植了。”
今年年初,大荒地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大会集体作出决定:在保持农民土地承包权不变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的原则,对全村1300公顷耕地的绝大部分实行集体化统筹。每公顷实际流转费用为13000元,比村民每公顷水稻纯收入12000元高出1000元,再加上国家对土地的各项补贴2500元,村民在不用自己种植、不承担风险的情况下,每公顷所得纯收入15500元。流转协议5年一签,流转费用每年1月10日发放,市场粮价涨,流转费上调,跌了则不减。
虽然不种自己的地了,但作为村里龙头企业东福米业的技术员,乔明儒依旧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技术指导村种植公司的员工耕种,为企业创收。乔明儒说:“现在,很多将土地进行流转的农民都在东福米业上班,有些员工一个月能赚到2000多元,搞科技的能达到4000元。”
高价租种不赔本儿
既然劳模儿都说流转的这个价儿合适,那村集体岂不是要亏本了?记者连忙又折回支部。
“亏本儿?那是你们没算明白账。”管作新介绍说。“首先,土地集中后,小块地都规整成了大块地,村种植公司把明渠变成了暗渠,这样一来管网和田埂减少了,土地面积就增加了2%-5%。”指着规整、连片儿的稻田,管作新接着说:“其次,就是农业机械化的好处了。用上插秧机后,分叶好、株距足,稻子自然长得好。另外,东福米业根据与种植公司签订的订单,按照每市斤高出市场价0.2元到0.3元的价格收购种植水稻,并提供生产全程技术服务和收割储存,同时按照低于市场价10%至20%收取相关费用。这些账,你们一算就明白。”
那是不是企业亏本儿了?大荒地村党委书记兼东福米业董事长刘延东给记者又算了一笔账:作为行业名牌“大荒地”牌大米的市场售价已达到每公斤14元,高出市场均价2到3倍。同时,村企共建后,村里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息息相关,种植公司种得好,企业产品就受欢迎,种植公司的利润也跟着增了,村集体和企业因此同步壮大。
土地流转了,村民更忙了
在大荒地村第五村民组,远远就能看见一块制作铁艺的广告牌立在一户村民家门口。主人麻钢英告诉记者,“这是我儿子的买卖,以前农忙时,孩子还要帮着我们老两口种地,现在我们老两口也有自己的买卖了。”
今年元旦过后,麻钢英和丈夫把家里的6亩多土地全部流转给了村集体,解放了家里的三个劳动力。儿子可以全心全意地制作铁艺。丈夫在吉林市里开了一家拥有17个房间的旅店,平均日收入在200元左右。她自己除了帮丈夫打理旅店生意外,农忙时还要去村种植公司干活,报酬按日薪支付,一年下来,也有一万多。
刘延东对记者说,土地集中耕种后,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种植。全村劳动力得到解放后,村民反而更加忙碌了。男劳动力去种植公司或自己创业,女劳动力去村里的牧业小区和蔬菜基地,年轻一点的基本都进入了与村里农业观光旅游业有关的第三产业。如今,农民市民化、农村城市化、农业机械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大荒地村即将变成现实。(本报长春9月22日电 本报记者 曾 毅 本报特约记者 任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