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23日 星期五

    思考者说

    谁能拥有“三足鼎”?

    马永翔 《 光明日报 》( 2011年09月23日   15 版)

        晚期希腊作家第欧根尼·拉尔修在其传世著作《名哲言行录》中记述过一个故事,大意如下:一名渔夫打捞到一个刻有“送给智慧之人”字样的铜三足鼎;人们就这个三足鼎究竟应归属于谁争论不休,后来他们把它送给了当时著名的贤哲泰勒斯(泰勒斯常被解说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哲学家);但泰勒斯没有接受,将之送给了其他贤哲;其他贤哲(包括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人梭伦)也都相互推让,无人受之;最终,这个三足鼎被献祭给了神。

        这个故事在今天看来似乎没什么出奇之处,但拉尔修花了大量笔墨记述,并述说了多个版本,也指出这个故事曾在古希腊广泛流传。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这个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古希腊人的智慧观念。

        智慧是古希腊人孜孜以求的对象,成为智慧之人是不同时代古希腊人的共同梦想。在流传至今的各种古希腊文献中,“智慧”是个常见术语。今人时常谈论的“哲学”也源自古希腊,其希腊文原词本义是“爱智慧”。

        那什么是智慧呢?什么样的人可以获得智慧?对前一问题,不仅是今人,哪怕是古希腊人也很难给出一个共识性的定义,即使是终身执著于探究事物普遍本质的古希腊著名哲人柏拉图也是如此。对后一问题,拉尔修记述的故事倒是给出了某种解答。

        按照这个故事的说法,智慧显然不是一般人所能轻易获得的,甚至像泰勒斯、梭伦这样的著名贤哲也不敢顶戴智慧之名。此外,拉尔修记述的故事实际上还暗示,智慧在终极的意义上根本不可为肉身可朽且理智有限的凡人获得。

        显然,上述前一种观念与我们今人对智慧的理解相去不远。在今天,虽然智慧这个术语多少已被滥用,但在严肃的意义上我们不会(或不宜)轻易给自己和他人顶戴智慧之名。相较而言,上述后一种观念似乎与我们对智慧的理解不太谋合。所谓“终极”的智慧也多少给人“曲高和寡”的感觉。然而,这种观念却曾一度为那些古希腊的有识之士持有,甚至可谓深入他们的骨髓。

        那些有识之士处在一个这样的时代:在现世生活中,各种自称拥有智慧且能教授智慧的“智者”(或称“智术之师”)横行于世,他们打着“美德可教”的旗帜四处招收门徒,教授“智术”,大行赚钱发财之实;一时之间,世上“智术”流行,却鲜有人追问真正的智慧。面对如此世态,古希腊的有识之士们不得不故意“曲高”而不顾“和寡”,干脆宣称凡人不能获得真正的或终极的智慧,后者只归属于神。这也就是西方思想史上著名且影响深远的“智者”和“爱智者”相互争论乃至发生冲突的背景。后者也就是我们今人通常指称的“哲学家”或“哲人”,他们从事的学术活动通常被述说为“哲学”。

        基于以上背景可以反观,“哲学家”或“哲人”不同于“智者”或“智术之师”。前者虽经两千多年的历史淘洗被西方思想史尊为真正的智慧之人,但他们从不自以为是地顶戴智慧之名,更不以此行坑蒙诱骗赚钱发财之实。相反,他们都终身梦牵魂绕于格物致知之理、安身立命和安邦定国之道。由是似可说,真正意义上的智慧的目的始终在于格物致知、安身立命和安邦定国。这似乎也是教育之为教育的应然旨归。

        此外也可反观,本义上的“哲学”不是“占有智慧”,而是“爱智慧”。“占有智慧”是一种静态,而“爱智慧”是一种动态,本质上指谓一个永无止境、永不停息的“爱”或“追求”的过程。相应地,真正的智慧之人从不以智慧自居、自守、自缚,而是时时刻刻着眼于自己的人生境遇和家国社稷的时代命运,在承担责任和实践理想的途中不断地探索自新。

        智慧无止境,哲思无终时。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