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月6日深夜,毛泽东在杭州亲切接见了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原新民晚报社社长赵超构等人,谈话持续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钟。据赵超构后来回忆,在这次谈话中,毛泽东“教导两件事”,其中有一件便是要走出书斋,经常往下跑跑,多接触工农兵,从中受教育。主席说自己一到下面去“跟群众接触,就能感到有生命”。
在这样近似“拉家常”的话语中,毛泽东没有作深奥的理论探讨,而是从切身的体会谈起,用感到“有生命”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深刻阐明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的意义。
早在1945年10月,毛主席从重庆回到延安以后,在延安干部会上的报告中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我们党来自人民群众,始终以人民为靠山。无论做什么工作,群众工作始终是基础。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人民也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坚实依靠。人类历史发展表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无论在什么时候,只有紧紧依靠人民,才能获得巨大的力量,不断取得成功;一旦脱离人民群众,任何事情都注定搞不成。
对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来说,需要理论文艺新闻工作者辛勤努力,从事艰苦的文化艺术创造。然而,这并不等于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可以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可以不依靠群众的社会实践。无论是文艺理论作品,还是新闻宣传报道,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素材内容,无不来自群众的现实生活;其思想情感、主旨韵味,无不需要用群众的生动社会实践来滋养;一些优秀的思想文化理论作品,本身就来自于群众的创造。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为群众服务,就要紧紧依靠群众。只有找到了依靠力量,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动力。理论文艺工作者以及新闻工作者应该站在群众中间,向群众请教,倾听群众的心声,捕捉群众的情感,体味群众的生活,反映群众的需求,决不能站在老百姓“头”上,决不能有当“官”做“老爷”的衙门作风。
要想当群众的先生,先当群众的学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有着很强的主观性。强制的说教,往往事与愿违。在对与错、是与非的问题上,群众有着自己的判断。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试金石,最真实、最生动。理论对不对,宣传切实不切实,戏演得真不真,老百姓一看就知道。只有那些深入群众,真实反映群众生活、情感的作品,才能赢得群众的心。由“鲁艺人”创作的歌剧《白毛女》,1942年首演时,便轰动解放区,甚至一直传唱至今,仍然有着无穷的魅力。这部剧作从头到尾没有矫揉造作,紧贴群众生活。生动的台词“北风吹”,群众听了动心、动情。这样的作品自然感染力强,宣传引导效果好。
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山,是我们强大的依靠力量;海,是我们取之不竭的无尽源泉。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首先要在思想上牢固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相信群众。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无穷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集中群众智慧,激发群众创造,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群众自己的创造、自己的演绎最生动、最鲜活,也最容易得到广泛的认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宗旨,是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整个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人民群众是主角,是主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要做的,恰恰是幕后工作、服务工作,要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创造力的释放,搭好台、拉好幕。
巴金老人在《随想录》中曾经说过:“我缺乏写自己所不熟悉的生活的本领”,“创作要上去,作家要下去”。2010年鲁迅文学奖有一个“异类”,“打工作家”王十月获得了鲁迅文学奖。有人评论说,如果不是一个打工者,王十月是无法写出这么真实的作品的。可以这样说,没有生活,就没有今天的王十月。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说到底就是反对主观,反对投机取巧,倡导在人民群众生动、鲜活的社会实践中,寻找素材,寻找灵感,寻找创作的源泉。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中,党和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淮海战役数十万群众推小车送补给的支援、苏区群众“十送红军”的深情、沂蒙山红嫂用乳汁救活解放军战士……这些都是党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联的生动写照。今天,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更应当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牢固树立亲民意识,视群众为亲人,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予群众之所需、排群众之所忧,把群众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成功与否的根本评判标准。
(本报记者 张俊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