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22日 星期四

    育人德为先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22日 09版)

        谈到人才培养,在对外经贸大学这样一个以培养涉外经济、贸易、金融人才为己任的大学,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国际化、复合型、宽基础、有特色等话题,但是校党委却一直特别关注“品德培养”、“人格修养”、“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什么原因促使党委对这方面的问题高度重视?

        党的十七大把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写入党的报告,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把“坚持德育,立德树人”列入高等教育的核心。不同的人才,培养内容和方式会有所不同,但人才的基本标准是相同的。什么是人才的基本标准?古人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可见人的品德修养对人才的知识、能力、业绩,起着主导、主控、主力的作用,所谓“成也在人,败也在人”我认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些年我们常常感叹:现在的大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强、渠道多,整体知识水准比以往任何时代的同龄人都要高。但智商高的人多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多了,具有大境界、大抱负、大智慧的人却未见增加。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乔治.赫尔斯教授多年研究表明,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和对国家的贡献,并不全在于智慧和天赋,更关键的是人品的优势。爱因斯坦也说过,对于科学家来说,钢铁般的意志比智商和天赋重要的多。用学者的论断关照现实,我觉得,我们高校的德育工作有很多值得思考、值得探索和特别需要反思的问题。

        当前高校的品德教育存在哪些问题?我们认为:品德教育分为三个层次。其中,行为准则是基础,精神境界是关键,理想信念是灵魂。从目前高校情况看,精神境界教育是薄弱环节。

        道德情感、责任心、正义感、奉献精神都属于精神境界层面。目前大学中的品德教育容易走入两个误区:一是把理想信念教育代替品德修养教育。德育是人品的教育,如何做人的教育。品德是人发展的基础,不以品德修养作为前提的理想和信念,往往带有虚假性和空洞性,使人容易左摇右摆,浮躁多变。另一个误区是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思想品德课,作为知识灌输给学生,并作为知识进行考试来检验学生,结果导致有些学生“考试得满分,做人得低分”。

        近年来对外经贸大学在品德教育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和努力。

        对外经贸大学的学生是在高考中从全国选拔出来的优秀学子,要把这些青年造就成可堪大用的外经贸人才,最重要的是把好品德修养关。为此我们在几个方面下了功夫:一是在研究生教育中实行导师负责制,要求研究生导师言传身教,把品德教育融入专业培养过程。二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做人的重要。这几年我校与用人单位共建的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不断增加。很多学生在实习、实践中看到用人单位在选拨、评价人才时,总是把品德修养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这才感受到人品的重要。这种感悟光靠说教是难以获得的。三是在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精神境界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强调:第一,责任教育;第二,诚信教育;第三,感恩教育;第四,敬畏教育;第五,幸福教育;第六,坚定意志的教育。其他还有善良、宽容、励志教育等等。尤其是诚信、责任、感恩、敬畏教育。诚信的思想源泉缘于责任,只有懂得对祖国、对人民、对企业、对家庭的责任,才会把诚信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而懂得对父母、对国家、对师长感恩,对宇宙、对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敬畏,才不会事事以自我为中心,才懂得谨言慎行,孜孜以求,把他们的期望当成自己发展的动力。

        (作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 王玲)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