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阴历八月初七,一直下到前天,正是秋粮需要阳光晒的时候,这雨来得不是时候,看来水稻增产要受点影响了。”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乔庙乡马宣寨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会平一边说,一边引着记者走向稻田。
冒着持续了近半个月的秋雨,记者今天一早赶往马宣寨去问稻。
马宣寨的村名是明洪武帝朱元璋钦赐的。原来,南临黄河、西接沁水、荷塘密布、土地肥沃的马宣寨曾出了一个武将马宣,官至北平都指挥史,与燕王朱棣共同把守大明的北大门。据说,马宣到都城南京面君时路过家乡,便带着本村藕田荷塘里所产的“菡香稻米”献给朱元璋,皇帝吃出了一股藕荷香,倍加称赞。
如今,2000多口人的马宣寨已于2006年开始用合作社的形式传承这段历史佳话,生产绿色无公害“菡香稻米”。
“全村2000多亩地,加入合作社的已达1700多亩,适合机械化耕作的大块承包地基本都按依法、自愿、有偿的政策流转了。”说话间,已到绿油油、齐整整的稻田旁。
见记者仔细端详一眼新机井和井口处的水泵,王会平黑黑的脸庞顿时挂满了笑容:“这是今年四月份才建好的,全村一共43眼,还配套硬化了5公里的渠道,国家拿的大头。要没这井,今年春天的大旱不好扛,那就心焦了啦!”
河南菡香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与稻田就隔一条水泥路。偌大的院子里,两层办公楼旁是稻米加工生产车间和仓库,几个村民各自在忙着。听到记者问话,王正山搓了搓手说:“跟以前比,加入合作社的感受就俩字——省事!啥时候种、咋种、咋管、咋收,都不像以前那样操心,合作社统一布置”。
王正山已54岁,大记者整整10岁,看着比记者还年轻,高高大大的王会平见我们俩比出这样的结果,接口开了句玩笑:“俺们的菡香米就是养人”,“脑子真活”!王正山却被夸得不好意思了,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马宣寨村名列河南名牌农产品的“菡香牌”大米,2010年10月荣获第八届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12月荣获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畅销奖。
“目前,合作社注册资金由3万元发展到了现在的1000多万元,成员由32户到现在的226户,可流转的土地没了”,王会平说,“我们村与新乡市获嘉县搭界,相邻的几个村支书都是好朋友,他们都想入我们的合作社,但我们都是以每亩1200元提前半年支付给合作社成员,几个村十来万亩地,这么一大笔资金,我们筹不来”。
中午临别时,记者谈到收割时想来试试十几年未曾动的镰刀,王会平笑笑说:“都是机收了,一个月后你就来收割吧”。
(本报郑州9月21日电 本报记者 崔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