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21日 星期三

    雪域高原播撒温暖

    ——记西藏军区某汽车团(下)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21日 10版)

        这是一群时时播撒温暖的汽车兵。60年的坚守,他们让雪域高原处处充满春的气息。

        “提着脑袋”冲上去

        新时期,汽车团官兵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西藏甘于奉献,仅2000年以来,就出动兵力10万人次,车辆5万台次,参加了青藏铁路、兰西拉光缆施工、 “一江两河”治理、布达拉宫广场扩建、拉萨大桥修建等100多项重点工程建设。

        据西藏军区副政委、原汽车团政治处主任刘廷华回忆,当年建设海拔4500米的当雄机场,车辆经常“趴窝”,影响施工进度。为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任务,官兵们每天都要工作15小时以上,直到当雄机场竣工、北京至拉萨航线开辟,创造了世界航空史上的壮举。

        日喀则地区江孜县是西藏产粮大县,受地理条件限制,经常遭遇洪涝干旱,严重影响农业生产。为了改变“靠天吃饭”局面,汽车团奉命参建满拉水利枢纽工程。这个被藏族人民称为“西藏红旗渠”的满拉水利枢纽工程,施工难度令人惊叹。有些施工点的运输,地方车根本不敢上,是汽车团官兵踩着油门“提着脑袋”冲上去完成的。

        尽力为群众多做事

        无论分内分外,只要能给群众带来实惠,汽车团官兵总是竭尽所能。

        在西藏贡布地区拉嘎村,流传着一个美丽的神话:很久以前,有一位英武的王子,采摘天空繁星,组成一炬金轮。王子驾着金轮在雪山草原上飞翔,凡是金轮飞过的地方,顿时青稞遍地,牛羊成群。如今,在汽车团官兵帮助下,这里的藏族兄弟也驾上“金轮”——汽车,出现了第一个汽车村。官兵利用拉嘎村紧靠川藏公路的优势,帮助村民发展运输业。他们不厌其烦,手把手地教村民学习驾车,全村大部分家庭成为运输专业户,户户年收入超10万元。

        西藏和平解放之初,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足2%,只有少数贵族才识字。由于以游牧为生,藏族群众居无定所,孩子上学极不方便,容易出现失学儿童。为此汽车团派出文化教员,为牧民孩子办起“流动小学”。八里村牧民洛布顿珠,全家5口人,只有两个劳动力,饲养了100多头牦牛,还种了两亩责任田。每天,10岁的达娃和7岁的妹妹卓玛,都要帮父亲洛布顿珠上山放牛。汽车团官兵5次家访说服洛布顿珠,让达娃和卓玛如愿入学。60年来,汽车团官兵坚持开展结对助学活动,每年资助数百名贫困儿童上学。

        创造另一个高原奇迹

        “我在这里活了大半辈子,也没种活几棵树,你们可不要花冤枉钱”,藏族群众扎西顿珠对前来调研、准备植树的汽车团官兵说。绿色,对很多雪域百姓来说,一直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汽车兵不信这个邪,经过一个多月摸索,一份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并重,经济林、防护林、生态林一体化发展的规划报告出笼。在时任西藏军区后勤部部长王顺和支持下,汽车团把植树造林主战场,摆在拉萨河畔达孜农场千亩河滩上。他们用钢钎撬镐头刨,先挖好树坑,再从三四十公里外运来沃土回填树坑。第二年春季,将沃土挖开,栽树浇水。功夫不负有心人,伴着一茬又一茬官兵的汗水,一株株嫩绿的树苗在荒漠戈壁扎下根。近年,汽车团紧紧围绕改善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目标,在“栽下世纪树,保护母亲河”、“绿化长江源头大行动”等义务植树活动中,帮助军地建立苗木培育基地200多个、人工草场100多个,让绿化高原的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为配合西藏开发“一江两河”工程,汽车团从国内外引进的300多个农林草品种中,成功培育出三倍体毛白杨、牧冰草等200多个适合高寒山区生长的优质品种,初步形成农、林、牧相结合,种养配套的高原农业生态体系。 

        (本报特约记者 银 军 本报通讯员 蔡泓谷 陈伟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