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21日 星期三

    不了情⑤

    宝音朝格图的新生活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21日 01版)
    本报记者刘伟(右)采访宝音和他的儿子。
    本报记者 高平摄

        出陈巴尔虎旗向西北行驶50来公里,下到通往草原深处的简便路上,再绕过一片青黄的草坡,就到了白音乌拉嘎查。

        秋天的呼伦贝尔草原,寒气袭人。走进宝音朝格图的家,他和妻子哈斯正准备到10公里以外的草场给打草的牧民做饭、送奶茶。这是一座屋顶为蒙古包样式的平房,客厅、厨房、饭厅、车库一应俱全。

        48岁的宝音朝格图是当地颇有名气的蒙古族牧民。2007年,他联合同一个嘎查(村)的8户牧民,成立了奶牛合作社,每户出两个劳动力,分工打草和养牛。牛统一饲养、农机具统一使用、牧草和牛奶统一销售。他说:“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不行了,不能家家户户都买拖拉机、割草机,劳力不足的家庭更是困难,牧民要过上好生活,互助协作是条路子。”

        经过4年努力,他们的“山登花奶牛合作社”目前拥有两台大型拖拉机,7台小四轮、1台捆草机、两台割草机、两台搂草机,打草、挤奶都实现了机械化。奶牛从35头发展到186头,日产鲜奶400公斤,人均纯收入达到1﹒3万元。

        正说着,宝音朝格图一拍大腿,“不行了,得赶快去给打草的牧民做午饭。打草太累了!”于是记者决定跟随他去打草现场。

        宝音朝格图开着他4万元买的羚羊牌小轿车,拉着记者奔向远方的草场。

        蓝天低垂,白云朵朵,青黄色的草原一望无际。汽车颠簸在起伏的草地上,草丛中,不时惊飞出一只只小鸟。

        走了10多公里,我们来到一个草坡。坡顶有两顶白色的蒙古包,周围的草地上散落着大大小小10多台农机具。一台大拖拉机正拉着捆草机捆草。刚割过牧草,坦荡的草原到处散落一团团草捆,空气中草香弥漫。开拖拉机的是个高大结实的男孩,满脸都是土。宝音朝格图介绍说:“他是我的二儿子,叫敖特根,20岁,毕业于扎兰屯农牧学校,是中专。家里缺劳力,就在草原上干了。大儿子在满洲里上班,星期天也回来帮着打草。”

        “草长得这么好,是种的吗?”记者问。

        “这里是呼伦贝尔最美最好的草原。都是天然草。”至于如何维护农机具,宝音朝格图说:“我专门请了个汉族技术员,一天工钱150块,不知道他名字,年龄比我大,我就叫他‘哥哥’。”

        走进一顶蒙古包。包里有一个木桌、4张单人床。煤气炉上一口大锅里的水已烧开。宝音朝格图的妻子哈斯把一大块牛肉切成小方块放进锅里煮,稍后又往锅里下面条。这是今天他们打草现场9个人的午饭。

        合作社有2﹒4万亩的草场,每年的9月初到10月底,合作社打草的人都吃住在蒙古包里。草打到哪里,蒙古包就扎到哪里。收割牧草是草原牧民一年中最忙最累的劳动。脸膛黑红的宝音朝格图用不流利的汉语介绍道:“辛苦两个月,轻松大半年。一捆草约250公斤,每年要收割2500多捆草,除我们合作社留下冬储的草,还要卖掉1000多捆草。一捆草能卖120元。”他颇得意地说:“因为我们合作社统一使用打草机具,劳动效率高,每年还要帮助其他牧民打草1万来亩,每亩可挣到20元工钱。” 

        “你们来的不是时候,如果六七月来,那时候草原最美,我请你们到游牧人家做客。”呼伦贝尔是中国最美的大草原,来这里旅游的人逐年增多。去年,合作社也成立了“游牧人家”旅游公司,在公路边的草场上建起了十来个蒙古包,让往来的游客体验牧家乐。今年仅他们的旅游点就收入8万多元。

        宝音朝格图对记者说,前几年,旗里为了保护草原生态,鼓励牧民养牛不养羊,我们都把羊处理了。但现在牛奶不值钱,每公斤才卖2元钱。养羊却值钱了,每只羊从几年前的300元涨到了1000元。希望政府帮助我们无息贷款,让我们再养上几百只羊,增加收入。

        记者回到旗里,将宝音朝格图想通过养羊增加收入的愿望转达给了旗长高昇。他说,为了保护草原生态,陈巴尔虎旗实行了草畜平衡责任制,严格控制牛羊的数量,并且每亩草原给9﹒5元的生态补偿。牧民为保护生态付出了收入减少的代价,旗里正在以发展文化旅游业、以工辅牧的方式拓宽牧民增收渠道。宝音朝格图持续增加收入的愿望一定能实现,但坚决不再走数量畜牧业的路子,保护好“中国最美的生态大草原”,是这里所有人的责任。

        (本报记者 刘 伟  高 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