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20日 星期二

    “用车轮载着西藏走向文明”

    ——记西藏军区某汽车团 (上)

    《 光明日报 》( 2011年09月20日   01 版)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热地曾这样评价:“在西藏,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西藏军区某汽车团!是汽车团官兵用车轮载着西藏,一步步走向现代,走向文明。”

        7.8亿公里生死路,1000多万吨急缺物资,修机场、建电站、试种试养,为西藏发展创下的200多个“第一”,就是热地“评价”的感人注脚。

        路似朽绳,走了60年

        拉萨,汽车团荣誉室。“烈士栏”上,写着247名烈士的名字。247名!这个团,堪称和平年代非战争牺牲人数最多的团队。

        川藏公路,担负着进藏物资运输和绝大多数西藏境内物资运输任务。

        这是一条充满死亡之路。

        “路似朽绳,命如秋叶”,一位诗人走完川藏公路,写下这样的话。汽车团官兵就在这朽绳般的路上,走了60年。

        1988年10月,志愿兵张老兵牺牲在川藏线迫龙坡,遗体都没有找到;2009年5月,运油营带队车被泥石流冲下悬崖,指导员张仁昆当场牺牲。这迫龙天险,先后夺去十余位汽车兵的生命。

        汽车团没有一个官兵退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们常常听到路上传来高亢的歌声:“我们是高原汽车兵,日夜穿梭在云层,车棚顶着蓝天,车轮压着白雪,翻过万重雪山,穿越崎岖峻岭,为了西藏的建设,我们奋勇向前进!”

        如今,这里挂满经幡和哈达,那是过往藏族群众对汽车兵烈士的深情祭奠。

        创造西藏200多个“第一”

        贡嘎机场、和平机场、邦达机场,每一个银鹰起降的地方,都洒下汽车团官兵的汗水。

        受历史和特殊的地理环境影响,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状态的西藏,需要的何止是机场。

        千年古城拉萨,曾经一到晚上,除了寺庙里酥油灯的亮光,黑得如一座死城。1958年,西藏部队受命在拉萨东郊18公里处,建设一座大型水电站,为西藏送去现代文明之光。

        汽车团奉命参建。电站最大工程是开挖进水口,需从纳金山顶把石头劈下,形成露天进水口和压力前池。这是整个工程的硬骨头,汽车团官兵挑起了这一重担。

        1960年4月19日,西藏历史上第一座大型水电站——纳金电站运转发电。6月20日,雪新村世代为奴的普布,家里亮起电灯。从此,夜晚灯光,不再是身份的象征。

        在暗夜里生活了70多年的普布,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一天。他找部队领导,要了一张汽车兵的照片,虔诚地摆在自己家里。

        西藏境内百余座水电站的建设,都有汽车团担当的轮迹。明亮的现代灯光,从此照亮雪域高原。

        1954年12月,拉萨城听到汽车团汽车的轰鸣。

        万人空巷,藏族群众争先围睹这些“铁家伙”。官兵们把藏族群众请上车,绕着拉萨城开了一圈又一圈,他们就是不愿意下来。

        汽车团领导懂得藏族群众的心。他们分批组织有文化的藏族青年到部队学习汽车驾驶和维修技术,迄今为地方培训驾驶员6万余名,各种车辆维修人员3000余名。西藏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运输村——林芝运输村,因此而生。有了现代工具,林芝运输村的脱贫速度比车轮转得还快,成了西藏历史上第一个跨进小康的藏族村落。

        在西藏,军人的责任不仅体现在维护祖国统一和稳定上,还肩负着西藏经济建设、文化建设重任。汽车团官兵牢记党中央嘱托,积极参加建设藏区第一座化肥厂,第一个水泥厂,第一所小学……据统计,汽车团自进驻西藏以来,先后在陌生领域创造了西藏历史上的200多个“第一”。

        写满对藏族同胞的深情

        1997年冬,那曲地区连降69场大雪,26万藏族群众、500余万头牲畜被风雪围困,生死未卜。“零下40多摄氏度的严寒,平均积雪近80厘米,路况无法判定。”时任团长常铁宁问,“谁敢上?”

        “我上!!!”

        话音未落,数百老兵齐刷刷地站起,大声回应。

        时任汽车团11连连长车振云奉命带队出征。

        那是一段令人热血沸腾的回忆,写满汽车兵对藏族同胞的手足深情。

        在前往那曲的途中,他们11次遭遇大雪围困,官兵冒着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铲雪开道前进,一天只能行驶8公里,4天4夜没有吃一顿饭,没有喝一口水。

        在海拔6700米的查当山口,战士吴和勇、郭辉林被大雪围困,靠啃方便面、喝雪水度过了两天两夜。

        在那曲县,战士李万海独自一人冒着零下40多摄氏度的严寒,子夜步行回县城求援,凌晨4点来到县领导门口,再也坚持不住倒在地上,仍用头撞开领导的大门。

        《那曲地区志》上写道:“11连官兵在此次抗雪救灾中,充分发挥人民解放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全连运送救灾物资580吨,解救受困群众6000余人,牲畜3000余头,被群众称为‘雪海神鹰,救命恩人’。”

        西藏的雪灾史上,此次雪灾最大、伤亡人数却最少。那曲归来,被冻伤56名战士的11连,被成都军区授予“那曲抗雪救灾模范连”荣誉称号。

        当雄地震、易贡特大泥石流、西古雪灾、隆子洪水,每一次灾害发生,汽车兵们总是冲在最前头。60年来,汽车团的官兵就是这样履行使命,一往无前。 

        (本报特约记者 银 军 本报通讯员 蔡泓谷 高勇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