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大剧院,有一台戏曲节目正办得红红火火。这台名为“戏聚星期六”的戏曲节目,自2009年4月开办到2011年9月上旬,已经演出了整整100场。涉及的剧种包括京剧、汉剧、碗碗腔、晋剧等40多个剧种,60多位梅花奖等奖项得主做过节目主讲嘉宾,梅葆玖、姜凤山、于魁智、冯刚毅等,都曾登台演出。
边讲边唱,创新传播戏曲形式
“谁说戏剧无聊,谁说戏剧慢,谁说戏剧闷?来到‘戏聚星期六’就知道,其实戏剧非常有趣。”9月3日,在“戏聚星期六”100期的演出现场,记者亲眼看到,“戏聚星期六”用名家边讲边唱的活泼生动的形式,令在场的600多名观众大开眼界,拍手叫好。
两年前,主办方在策划“戏聚星期六”时,可谓绞尽了脑汁。用什么形式来诠释中国传统戏曲的精髓,让观众坐得住、听得进?“当时觉得,若只是单纯的演出,对广大市民来讲,热闹之后对中国传统优秀剧种、曲目、唱腔和背后的中国戏曲文化就只能了解一点皮毛。”“戏聚星期六”策划人夏运华告诉记者。为此,最终确定以“边讲边唱”的形式,让戏剧欣赏与戏剧知识讲座相结合。
“明星老师一边教,我们这些徒弟们一边学,幸运的话还可以享受到明星老师一对一的指点,‘戏聚星期六’这个套路真不错!”说起听戏的感受,住在深圳罗湖区的郭大爷滔滔不绝。
在选择专业演出团队方面,“戏聚星期六”提出了“三高”原则,即高品质、高规格、高水准。“戏聚星期六”创办至今,著名表演艺术家、梅花奖获得者裴艳玲,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派传人梅葆玖,叶派代表人物叶少兰,北京京剧院院长王玉珍,“越剧王子”赵志刚等,都成了“戏聚星期六”的座上宾。
开创公益文化新模式
“‘戏聚星期六’创办之初就着眼于在运作模式上求变求新。在戏曲演出不景气的今天,‘戏聚星期六’能长演不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关键是创造出了一个‘政府买单、企业运作、市民免费看戏’的全新的公益戏剧模式。”夏运华说,“这既丰富了市民的娱乐生活,提升了生活质量,同时也对活跃戏剧市场,解决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经营艰难、后无传人的困境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2009年4月,深圳创立了由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重点扶持的公益戏剧栏目——“戏聚星期六”,以便让每一个在深圳的外地人都能听到自己家乡的地方戏曲。每周六下午3点,在深圳大剧院,市民凭身份证在规定时间到指定地点领票,形成了一道看戏等戏的独特景观。
如今,经过两年多精心培育,“戏聚星期六”,不仅成了滋养深圳人文气质、丰富市民精神生活的主渠道之一,而且已经成为党委政府、专家学者、广大市民三者之间互动互达的桥梁。
资深媒体人李石林评价:“把文化建设纳入公共服务领域,是深圳市委市政府为市民办实事的体现,更是深圳的创举。”
保留城市文化记忆
开办近三年来,“戏聚星期六”影响不断扩大,一些大型的戏剧活动如“纪念梅兰芳先生115周年诞辰艺术讲座与梅派艺术专场”等活动也率先在深圳举行,不少深圳以外地区,如惠州、东莞、广州、香港等地的戏迷、票友也慕名专程前来。
在已与戏曲打了20多年交道的央视戏曲频道节目主持人白燕升看来,“戏聚星期六”最重要的意义是保留下深圳这个城市的文化记忆。
长春评剧院院长宋强先生认为,深圳具有独特创意和善于运作策划的企业及企业家,拥有戏曲艺术家施展才华的舞台,具有热爱戏曲、热爱传统文化的戏迷观众。相信“戏聚星期六”会用它不一样的方式,继续演绎生旦净末丑的精彩。
(本报记者 易运文 本报通讯员 杜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