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19日 星期一

    教育研究

    新闻教育“无缝对接”学与用

    作者:倪 宁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19日 16版)
    郭红松 绘

        去年9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新闻学院时指出,各种新型传播手段的出现,给新闻工作带来许多新变化新挑战。同学们要认真研究信息化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掌握新闻工作的新知识新本领,还要在实践中巩固学到的知识,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

        当前,我国新闻传播业正处在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一方面,社会转型、社会变革需要新闻传播的正确引导和助推,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舆论传播环境。另一方面,由于新技术的影响,新的传播方式和手段不断涌现,传播媒体在不断进行调整、融合。作为向新闻实际部门输送专门人才的新闻教育,理所当然地必须接受这一严峻挑战,努力培养出适应我国新时期需要的新型新闻信息传播人才。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新闻教育得到飞跃发展,如何培养合格的新闻传播人才,我国广大新闻教育工作者这些年来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也在许多方面形成共识。作为即将走向新闻传播领域的准新闻传播工作者们,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的素质,达到一些基本的要求。

        首先,需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职业精神。新闻传播行业是一个特殊的专业领域,新闻传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时时需要有清醒的认识,而时至今日,这种意识更需要强化。

        其次,需要具有较高的境界和较宽广的视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转型速度的加快,在新闻传播领域经受的考验和挑战也越发增多,变化和诱惑随时可见。对现时社会的观察和认识,新闻传播从业人员需要有一种超越常人的视角和意识,面对社会现实带来的职业腐蚀,新闻从业人员更需要从容和淡定。

        再次,需要具有适应新的传播方式和特点的能力。随着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新媒体不断涌现,传统媒体受到严峻挑战,传统的新闻传播运作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原先“一张纸、一支笔”的新闻报道、表现模式早抛之远矣。这就要求改变新闻教学培养过程中的一些旧套路。新闻学院的学生在校期间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锤炼新闻传播的基本功,还要了解掌握包括传统媒体在内的各种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学习其运作方式,还要具备适应新闻信息传播业不断发展变化的继续学习能力等,以能适应新型的新闻传播工作,在新的传播环境中发挥潜能,展现才干。

        新闻传播人才的类型和规格正在发生变化,我国新闻传播院系也需要建立一个泛传播人才的观念,为社会各方面培养输送新闻信息传播的专门人才。近些年,不少新闻传播院系的毕业生已有相当部分进入其他行业、部门,在新闻信息传播的大领域里展示专业才华。而从另一个方面看,信息传播的普及化,更需要形成新闻传播人才骨干,相关新闻传播院系人才培养的规格也应从“应用型人才”向“战略型人才”提升,走大众化教育和精英人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但不论培养哪一类新闻传播人才,以上诸点要求应该是基本的,应该努力实现之。

        那么,如何在学校的新闻教育中组织教学、实施培养呢?多年来我国新闻院系推行的一般做法,就是加强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知识,拓宽专业口径、锤炼良好的专业技能。这实际上也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基础,二是实践。

        重视基础,不仅仅在于知识方面,而且还要注重操守方面。我们制定教学计划,应充分考虑动员、利用学院(系)特别是学校的学科环境和条件,把强迫教育与自主选学结合起来,保证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有相对充裕的课时和投入。还要把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的职业底线和基本行为准则,比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牢固树立责任意识,提倡崇高的职业精神等等,贯穿于学生的知识积累之中,渗透在课堂教学特别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领会之中。要在学校里打好这些基础。在某种程度上,职业操守的陶冶,更重于知识基础的积累。

        重视基础,对学生两个方面的引导和培养也需要注意:一是更新知识、继续学习的能力;二是因时制宜、积极进取的境界。这既是对传统的继承,更是顺应新闻传播环境发展变化的对策。

        新闻传播学科是应用性学科,需要把学校新闻教育的课堂学习与新闻实际运作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无缝对接”,使学生的所学知识得到检验,专业技能得以增强。这也是应该重视和加强的一个方面。如何“无缝对接”?除与主流媒体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将媒体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推动学生“走出去”外,还应该重视学校日常的教学环节,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校内实习平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更为便捷的实践条件。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为例,学院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努力使学生通过实践巩固所学,除秉承既往的传统做法,在首都及外地的十几家传媒建立实习基地,安排学生有一个学期的实习时间外,学院还有一个较具规模的现代化的国家实验教学中心,搭建起包括数字媒体、影视、编辑、创意等系列的具有“实战”功能的媒介融合平台,师生均可利用这个平台实践施教致学。学院还支持学生坚持办好一份《新闻周报》,每周一期,除了纸质载体,还办有网络版。同时,学院发挥专业优势,承接和参加学校有关新闻信息传播活动,如承办学校网站的新闻视频栏目,参加校报等的采编。这些实践活动,伴随着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便利性强,机会多,学生能够即时、直接将知识与技能结合,学习效果较好。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