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媒体接连披露的伪玉衣天价评估风波挑战了国人想像力的极限:奸商谢根荣已经从银行骗贷6亿多元,为继续骗贷,他用不值钱的玉片串成两件“玉衣”,花钱请5位国家级文物鉴定权威专家作鉴定评估,这5位权威专家竟很痛快地作出了“价值24亿元”的天价评估证明!其结果,专家拿到了当时“最高价”的鉴定报酬,银行却遭受超过5亿元的重大损失。
5位顶级专家为什么会作出如此荒唐的评估?是他们的专业水平太低?当然不是,他们的专业造诣是第一流的,可惜在这次鉴定中他们并没有使用甚至压根就没想使用他们的真本领。是他们不懂鉴定程序和要求吗?当然也不是,权威专家最清楚程序和要求,但他们只是隔着装“玉衣”的玻璃罩子“走一圈、看几眼”。谢根荣为什么专门请他们来?无疑,一是要用他们权威专家的名头骗倒银行负责人,二是相信高报酬和潜规则定能换来自己所需要的评估结果。5位权威专家呢,并未付出像样的劳动,凭什么拿到高额劳务报酬?显然,一是靠他们的名声与影响,二是靠对专家操守的“忘却”。此中奥妙,双方心照不宣。原来,是一场名誉、良知与金钱的交易导演出把伪货评估为天价国宝的超级骗局。
这里,问题的关键是良心、名誉的商品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些东西本身并不是商品,例如良心、名誉等等,但是也可以被它们的所有者出卖以换取金钱,并通过它们的价格,取得商品形式。”他同时又强调说,这种做法必然在商品市场上“掩盖实在的价值关系”,导致“价格可以完全不是价值的表现”。换言之,良心和名誉的商品化必然造成商品市场包括文化市场的混乱,导致劣货卖天价、伪货满天飞,闹出种种荒唐事。把伪玉衣估价为24亿元不过是增加了一个例证而已。是的,把良心、名誉商品化以赚钱的现象并非自今日始。比如多年来各路明星拍产品广告,他们付出了多少劳动?还不是用自己的知名度赚大钱。那些做虚假广告的,更是把良心也变成了交换价值。又如某些写作名家和讲坛名嘴,明明肚子里的东西已经倒空了,还要连续不断地出新作,一无诚意,二无信息,三无对生活、对理论、对审美的新发现,全靠东拉西扯凑合成篇,却被共谋的出版方吹得天花乱坠,不也是在靠名气卖钱、利用读者的信任捞钞票吗?至于请著名专家鉴定文物、论证历史伟人故里的活动中,鱼龙混杂的现象也时有所见,良心、名誉与金钱的交易所导致的混乱,更需要认真加以清理。凡此种种,都证明良心、名誉的商品化是最可怕的一种商品化,它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如何防止良心、名誉的商品化,既是一个理论的课题,更是一个实践的课题。“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政府当然要加强管理,但对文化队伍自身来说,归根结底是能否守住心中那个上帝般的信仰——知识分子是时代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