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15日 星期四

    “缺氧,不缺精神”

    《 光明日报 》( 2011年09月15日   16 版)
    本报记者吴潇怡(右)采访索朗顿珠老师。
    本报通讯员 曾四海摄
    孩子们聚在新电脑前,看老师操作。本报记者 吴潇怡摄
    国资委研究局副局长楚序平(后排中)向藏族孩子们展示他用相机拍下的画面。本报记者 吴潇怡摄

        “睡得还好吧?有反应吗?”刚落座,同桌的中石化援藏干部陈志清就甩出这样一句话打招呼。

        “还好……算是没有吧。”记者挠着自己晕乎乎的脑袋,琢磨着五点钟就再也睡不着算不算也是高原反应?

        面前的餐桌上摆着地道的藏式早餐,杯子里斟满了据说是能够抵御高原反应的酥油茶,每个人的背包里都插着一两个氧气瓶,年纪大一点的直接抱着巨大的胶皮氧气枕来吃早饭——

        在海拔4747米的班戈县城,记者采访的第一个早晨,就是这样开始的……

        为了援建“无人区”中“最好的小学”

        我们中唯一的异类,就是包括陈志清在内的几名已经在班戈呆了好几年的中石化援藏干部。与第一次来到羌塘草原、面如土色的记者们不同,他们的脸色都很红润。

        “连多走两步都会大喘气,缺氧的情况这么厉害,你们是怎么在这儿呆上这么长时间的?”忍不住好奇和头痛的双重折磨,记者尝试着打开话题。

        陈志清并不善言辞:“就巴塔书记说的那句话呗,我们缺氧,但是不缺精神。有这精神,什么样的环境也能习惯。”说完,他呵呵地乐,有那么点儿不好意思。

        过去的数年之中,先后有10名陈志清这样的中石化援藏干部和700余名来自中国石化的参建人员,来到被称为“藏北无人区”中气候条件最恶劣的县城班戈。顶着强烈的紫外线,每年的5月到9月,他们在氧气含量只有正常情况一半的环境中办公、施工。援建的目标,就是记者此行的目的地、一所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现代化小学——班戈县中石化小学。

        工程伊始,最先碰到的“拦路虎”莫过于缺氧。河南油建项目经理李观军对记者说,来这里的工人95%以上都有高原反应。

        “那怎么办?”

        “没办法,换一批再来呗。”李观军笑得很淡定:“参建人员必须适应高海拔。不过,即便是适应了的人,工作效率也跟在平原上没得比,顶多能达到40%吧。”

        除此之外,极短的施工周期,也让参建单位倍感头疼。班戈属于高寒地带,每年的10月到次年4月间,气候极度寒冷,根本没办法在户外施工。而工期的5月到9月又恰逢藏区的雨季,很不利于工程作业。“有时候,说话间阵雨就夹杂着冰雹从天而降了。”说到雨季,施工单位工地负责人高敬伟神色无奈。

        即使是在这种条件下,建设单位也始终把质量放在首位。中原油田设计院设计代表王向阳告诉记者,建设过程中,一次监理人员发现正在施工的部分立柱在现浇工序完成后有空洞,来自中国石化的项目部负责人魏红伟立即下令全部砸掉将其重新施工:“损失再大,也得保证工程质量,这是为孩子们建的。”

        困难面前,干部和工人们克服了身体上的不适、克服了天气影响,把一股子精气神儿倾注到工程中。

        14个月,400多个日日夜夜,3900万元的总投资和力物力的投入,工期贯穿绵长的3年——终于,今年8月14日,就在新学年开始的半个月前,一所可以给780个孩子提供优质学习条件的援藏小学在海拔将近5000米的班戈县城拔地而起。这是目前我国海拔最高的援藏小学。

        贡桑次仁和同学们眼睛都笑弯了

        2011年8月14日,中石化小学正式启用。升入6年级的贡桑次仁穿着她的新衣服,满心欢喜地站在中石化小学的操场上。

        2009年,中石化小学破土动工那天,县城方圆百里的牧民不约而同地赶到工地现场。那时在青龙乡小学上三年级的贡桑次仁,坐在爸爸的摩托车后座上,探出小脑袋好奇地看着这个热火朝天的工地。她问爸爸:“这里的黑板还是用锅底灰刷的吗?这里的椅子还是用砖头垒起来的吗?”爸爸回答:“不会的。”

        贡桑次仁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了学校的启用仪式。在三层楼高的教学楼里,她好奇地摸摸这儿,看看那儿,眼睛都笑弯了。“课桌好漂亮,黑板也和我们以前教室里的不一样。”几乎每到一间教室,贡桑次仁和同学们都要欢呼一番:“还有电脑室和语音室,真是太棒啦!”

        200多名像贡桑这样的班戈县藏族农牧民子女成了中石化小学的首批学生。中国石化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朱卫华说:“这所学校正是中石化为解决班戈藏族孩子上学难的问题而专门援建的爱心工程。”班戈县地广人稀,偏远一点乡镇的学生到县城的小学走读存在很大的困难。考虑到这一层,中石化在设计建筑学校的时候还特别修建了学生宿舍——四人间上下铺的阳光房,这让同行记者感慨万千:“比起我们当年的大学宿舍,硬件也不算差了。这可是在海拔接近5000米的藏北啊!真是了不起。”

        这样一所小学建成,自然受到了藏族同胞非同一般的称赞。老师们说,学校良好的环境能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家长们说,小学彻底改变了牧区牧民子女没地方上学、学习条件差的状况;西藏自治区副主席多托用“翻天覆地”这个词来形容中石化给班戈县带来的变化。

        启用仪式上,教师代表索朗顿珠的一席话更是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2004年教语文,很多课文让我头痛,一篇写到企鹅,我却完全不知道要去哪儿找南极的企鹅解释给孩子们。无奈之下,只好去县城的商店买了只QQ的企鹅玩具,这才让学生们明白个大概。”

        不仅仅是企鹅,数学题目里的磁悬浮列车等,也成了这个藏族青年教师教学上的大难题。还好,中石化小学的多媒体电脑教室“拯救”了他——“通过网上的资源进行最直观的展现,别说是南极的企鹅,就连深海的鱼我们也能请得到。”索朗顿珠笑得很灿烂。

        为了让班戈县广大农牧民子女都能上得起学,除了建设中石化小学,早在2006年,中石化就针对班戈县贫困学生设立了总规模200万元的“中国石化助学基金”。截至目前,基金共帮助近50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家庭孩子完成学业,为班戈县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

        “班戈人民是打从心里面感谢中石化,把牧民子女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帮助和照顾”。县委书记巴塔把中石化小学称为班戈县乃至全那曲地区“最好的工程”。

        这所可以称之为里程碑的小学,不是中石化人援藏历程的结束。就在小学启动仪式的当天下午,带队进藏的中石化思想政治工作部主任吕大鹏,已经和县委书记巴塔就明年援助班戈的新计划,展开了热烈讨论。(本报记者 吴潇怡 本报通讯员 李鑫轶)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