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14日 星期三

    “架桥者”言

    (外一篇)

    王充闾 《 光明日报 》( 2011年09月14日   13 版)

        追寻先师孔子的足迹,我们来到了西班牙美丽、新潮、独具个性的海滨城市巴塞罗那。

        显然,这是一种文学说法。实际上,孔老夫子生前虽然也曾“周游列国”,甚而气恼地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但其足迹所至,并没有突破中国的两三个省份。就是说,未曾跨出神州半步,遑论浩瀚的欧陆!

        不过,如果抛开形迹,就其思想传播而言,便是另一种情况了。早在明朝万历年间,来中国传教27年之久的意大利人利玛窦就把《论语》翻译成拉丁文;到了公元1687年,于巴黎正式出版。此后,孔子便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齐名,在世界范围内闻名遐迩。过去,看过一份由西方思想学术界排列的《100名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的名单,孔子赫然在册,位居第五;而在美国人心目中,孔子的地位还要更高一些,他们尊奉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消息报道: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聚会,发表宣言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2500年前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

        今天,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的迅猛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文化日益呈现出强大的吸引力,在世界上得以广泛传播。中国悠久而独特的文明传统,是创造今天奇迹的原动力之一,这已为更多的人所承认。而对于中国文化兴趣的不断增长,必然进而带动汉语的推广、传播。于是,以汉语学习与文化交流为宗旨的孔子学院,便像雨后春笋一般,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起来。

        巴塞罗那孔子学院的行政中心,设在巴塞罗那“亚洲之家”总部,主要是秘书和中方负责人的办公地点。而孔院的教学地点,则不仅是在这座历史建筑里,而且分布于巴塞罗那大学、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等一些高校的有关院系。现在,我们正站在“亚洲之家”总部的百年老楼的顶层,听着热情奔放的女秘书介绍“亚洲之家”与孔子学院的开办情况。这里视野开阔,前面正对着著名的神圣家族教堂直插苍穹的尖塔。她以自己有机会为架设西中两国文化桥梁尽一份力量而感到自豪,热情地说,传播伟大中国的文化,推广汉语学习,是一项神圣无比的事业;当然,也非常艰巨,任重而道远,像神圣家族教堂那样,需要多少代人才能完成。

        步入孔子学院行政中心,迎面就是一尊孔子的塑像。在迢遥万里之外,与这位老先生打个照面,颇感亲切。迎接我们的是两位中年学者。他们分别来自巴塞罗那自治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从名片上了解到,二位的职务分别为主任与副主任,而不是通常的院长、副院长。原来,这里的孔子学院领先一步,已经成立了基金会。由中西两国四方(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亚洲之家”、巴塞罗那大学、巴塞罗那自治大学)分别注资,实现强强联合。孔子学院基金会主任为独立法人代表。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保证了此项事业的合法性与连续性,不会因为某一方情况发生变化或主事者人事变更、兴趣转移而随之改变。应该说,这是孔院创办中的一项新政。

        根据协议,孔子学院的活动可以在巴塞罗那上述三个机构所提供的场所举行,其中包括50多个教室,三个举办会议、展览和表演的礼堂等。

        孔院基金会主任周敏康博士,年纪并不大,却已是西班牙一位资深的汉学家。他以标准而流利的汉语,向我们介绍说,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腾飞,特别是西中友好关系的深入发展,两国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相互了解的愿望也逐步加深,汉语学习在西班牙方兴未艾。目前,西班牙全国开设汉语课的大学超过40家,粗略统计,学习汉语人数在一万人以上。在巴塞罗那就读的中国留学生也在不断增加。适应这种大趋势,巴塞孔院的设立,为加泰罗尼亚地区民众提供了近距离了解、感受中国文化和语言的契机,使西中文化在地中海之滨和谐交融。

        周主任热情地介绍了西班牙人学习中文、为推广汉语“铺路架桥”的轶闻佳话。一位建筑商的女儿,6岁到11岁时,家里为她聘请一位旅居西班牙的台湾人做家庭教师,封闭学习中文。费心费力学这个,究竟会有多大用处?父母当时承受着很大的舆论压力。后来,她终于学业有成,派上了用场,1978年6月,以中文翻译身份,随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访问中国。上世纪80年代中期,她在当地率先发起汉语的学习、研究活动,至今25年过去了。

        谈到这里,他笑说,巧得很,几个“8”都凑到一起了:1988年,学校开办第一届汉语班时,有10个学生报名选学中文。有的家长说,这简直是发神经。结果,竟有一半人被选入驻华使馆商务处,到中国高就。1998年,校内报名学中文的增加到25人,所学专业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科。到了2008年,汉语班报名爆满,形成了红红火火的气氛。

        坐在旁边的另一位“架桥者”——巴塞孔院基金会副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常世儒教授,接着补充了一个小插曲:巴塞市区里有一对夫妇,已经生了个男孩子,最近又领养了一个中国小男孩。为了给两个孩子创造学习汉语的良好氛围,父母两人每天也都跟着学,整个家庭学习汉语的气氛十分浓烈。他们认为,中国前程远大,汉语是未来的世界语言,应该使孩子们及早掌握中文,以便为未来发展做好准备。

        听到这些感人的场景,我们深受鼓舞。表示回国后,一定要把西班牙人民对中国文化和汉语的喜爱传播开去,以推动国人学习西班牙语言、文化的热潮,更好地架起两国人民之间的“心灵之桥”、“信息之桥”。相信今后西班牙文化的多元与中国文化的独特,必将成为两国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不竭动力。

        关于下一步打算,孔院基金会的两位负责人共同谈到,随着西班牙人对于中国文化交流和汉语学习的需求日益增长,当前汉语教师存在很大的缺口。需要三管齐下,一方面在中国扩大招聘;同时,在中国“汉办”的指导与支持下,有计划地在协作城市开展就地培训;还可考虑试行推广华人华侨汉语教学。关于课程,应该是普及与提高并重,在保证汉语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上,适当组织一些层次较高的文化交流、学术研讨活动,以满足当地人多层次的需要。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