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13日 星期二

    覃道周:

    “湖南屋脊”上的“电骡子”

    《 光明日报 》( 2011年09月13日   12 版)

        9月4日是休息日,覃道周却并没有休息。一大清早,他从石门壶瓶山供电所推出摩托车,检查了一下车身后面“阳光电力服务箱”内的维修设施是否齐备,再将装着方便面、牙膏、洗衣粉等物品的塑料袋绑在车上。随着一声沉闷的引擎发动声,他开着摩托车往焦山村赶去。

        到底这20多年来有多少个周末没有休息了,42岁的覃道周已经记不清了。习惯在崎岖山路上颠簸大半天去为深山里的用户维修电路,习惯随身带着一把柴刀准备随时砍掉山路上没膝的杂草,习惯半路就着矿泉水啃点方便面就当成一顿饭,习惯骑着村民眼中的“电骡子”免费帮他们把生活用品搭上山,习惯村民们亲切地称呼他和他管辖的壶瓶山供电所的其他37名农电工为“电骡子”。

        作为湖南省石门县壶瓶山供电所的所长,覃道周是这群“电骡子”的带头兵,工作在素有“湖南屋脊”之称的壶瓶山上,最高海拔2098米,沿途崇山峻岭、峡谷幽深,怪石兀立。他们工作的壶瓶山供电所便是湖南省海拔最高的供电所,也是全省供电环境最恶劣、电力事故频发的基层供电所,负责壶瓶山镇以及附近几个乡镇12600多户用户的供电。

        车行近两个小时,摩托车无法再继续前行。覃道周把摩托车停靠在路边的草丛里,在地上挑了一根看着比较结实的树枝做扁担,一头挂上一个袋子便开始了往山上的攀登。因为鲜有人行走,这里杂草丛生、根须繁杂,覃道周不得不拿出柴刀一边走一边砍,劈出一条小道让自己得以穿行。步行了两个多小时,他终于抵达了目的地。修复好漏电的保护器,更换了一截破皮的旧电线,工作完成了。他还得走上另外一段长长的山路,老田家要搭的东西还得送过去。

        像这样通过“阳光电力服务箱”给山里的百姓免费送生活物品,覃道周已经坚持了五个年头。2006年,供电所刚开始推行“阳光电力服务箱”志愿服务时,服务箱里装的还全都是灯泡、开关、电线之类的日常用电耗材,方便电力人员随时解决老百姓用电的小麻烦。直到有一次,覃道周在壶瓶山镇上遇到一个老汉,老汉告诉他下山步行一整天就只是为了到镇上买包盐。这件事对覃道周触动很大,从此,“阳光电力服务箱”志愿服务多出一项内容——每次员工上山下乡前,都主动联系山里村民需要捎点什么,不收取任何服务费用。考虑到村民挣钱不容易,覃道周还常用“以物换物”形式。村民们用土豆、红薯、玉米等土特产品便可换覃道周在镇上代购的商品。覃道周工资的一部分便变成了堆放在供电所食堂里的一堆堆玉米、土豆。

        除了帮忙村民代购一些生活用品免费送进山外,“阳光电力服务箱”还时常把一些土特产免费送出山,帮他们把山货捎带到集镇上出售。2008年至2010年,仅南坪乡一带,覃道周和其他“电骡子”一起,就用摩托车将4000多公斤茶叶、烟叶等产品,如蚂蚁搬家一样一点点搬到集镇上。有的村民为了表示感谢,硬塞给覃道周一袋土豆,趁村民不注意,他悄悄将一些钱压在桌子上然后才离开。

        驾着一辆摩托车,覃道周深入山区,见证了壶瓶山一带的所有村民都告别了无电的历史,见证了山里的每一户逐渐用上了小型碾米机、磨面机,见证了新崛起的120多家茶厂,见证了100多户种植高山蔬菜的农户建立了冻库……看着大山深处因电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知足。

        近年来他有好几次机会可以调到县里工作,但是他都留了下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热爱这大山,热爱这大山里的人们,更热爱这身农电行装,我愿一生守望这山乡的万家灯火。”(本报记者 唐湘岳 本报通讯员 徐虹雨)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