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13日 星期二

    霸州有个西粉营

    《 光明日报 》( 2011年09月13日   01 版)
    西粉营村村民举办文化活动。
    西粉营村村民在栽植韭菜。
    照片均为本报记者耿建扩摄

        刚到河北霸州南孟镇西粉营村的时候,还真有点失望。

        想象当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好像该是这样:路上不该有尘土,街上不该有狗乱跑,老乡说话不该这样粗声大气,皱纹也不该这样多。

        可惜,这些西粉营村都有。

        说起来西粉营离北京不算远,出京城正南不到一百公里就是,离霸州城也就十几里地。

        老乡说,西粉营这个地名是宋朝时候起的,因为家家户户都做粉条出了名,才叫粉营。大概当时和军队有关系吧,有点军队后勤基地的意思,要不干嘛叫“营”?不过,做粉条挣不了钱,所以多少年前早歇了。

        什么事就怕深入,一深入就会有变化,对西粉营的印象也是这样。和乡亲们东聊聊,西聊聊,说说谁家菜价卖得好,谁家孩子考进了北京,感觉慢慢不一样了。这个村,这个村里的人,虽不光鲜,也不漂亮,可里里外外温和地向外渗透着一股叫人愿意亲近的幸福感。

        “撂下锄头就唱戏”

        走在村里的小路上,正说话间,哪来的音乐声?

        原来在这儿,村民文化中心。院子不小,四合院式,中间一个小广场。村委会办公室北边一溜排过去,是农家书屋、游艺室、书画协会、老年活动中心……在这里,村民们想参与的活动,文化服务设施一样也不缺。西边厢房,是一个不算太大的多功能厅,有七八位中老年妇女描着眉,化着妆,带着皱纹,身穿嫩粉色的戏装,正在练习跳舞。录音机的声音很大,吵得想问几句话都听不清:“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大嫂大娘们的动作比不上专业演员,可那神态,那认真,一点不含糊。在她们身后的背景板上写着:“西粉营村农民大舞台”。

        “这可不是单演给你们看的,天天下午都有人在这排练。”好像猜着了我们的疑问,憨厚的村支书张卫星适时插话。

        他还说,西粉营村的群众喜欢文化活动,有传统,这两年霸州市委宣传部又大力提倡,乡亲们更来劲了,好多人是“撂下锄头就唱戏”。村里有戏迷俱乐部,还建起了篮球场,每到周六,老电影、科技片通过信息平台下载在大屏幕上为村民播放。村里还定期办象棋、乒乓球、篮球比赛,大伙儿都抢着参加。他指了指足有五六百平方米的村民文化中心的大院说:“这还不够呢!每天晚上,连外边的大马路上都是扭秧歌的,全是人!”

        “我们西粉营村是廊坊市的文明示范村。”张卫星接着说,“现在中央讲和谐社会,这儿有了这些文化活动,乡亲们和谐着呢。我们村没有打架斗殴的,没有上访告状的,你猜多少年了?连着30多年了!”他那份自豪,我们一眼就看出来了。“这多亏了省、市、县有关部门多年的扶持啊!”村支书又真诚地补充说。

        都说“幸福来自内心”,这“撂下锄头就唱戏”,算不算?

        “帮我们呼吁呼吁贷款难啊!”

        “河北省农村文化之星”、“廊坊市农村文化十大明星单位”、“廊坊市农业产业化重点专业协会组织”……村委会办公室的西墙上挂满了各种奖牌奖状奖旗,粗粗数数,有四十多个。我们随手翻看着摆在桌上的好几大厚本的相册,是村委会做的,挺用心,还分了类,有村小学校的,有村民大舞台的,有塑料大棚的,很细。每一类前面还有几句抒情的话,虽说是钢笔手写的,内容倒挺浪漫。张卫星说,他今年还不到40岁,已经当了十多年村支书、村主任。张卫星人很厚道,可一说起他们创办的廊坊市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西粉营农产品合作社,话就打不断了。

        “你说,老百姓选咱当支书,图个啥呀?不就是想让咱带领他们多挣钱吗?我们村多少年就有种菜的习惯。可种了这么多年,老百姓也没有富起来。为啥呢?我一分析,是太分散,信息也不灵,要么一哄而上,你种啥我也种啥。要么嘛,就是跟不上市场,等你想起来种,那一拨儿早过去了。这不行,我们就琢磨成立农业合作社,把大家的土地合起来种。”

        “合起来?有什么好处?”

        “那好处多了。”他掰着手指数。“头一个,能成方连片统一经营,二一个,能大伙儿一块儿买农资,便宜呀,生产成本低了。还有,一块儿联合起来闯市场。你看这儿。”他指了指我们手里相册上的一张照片。“看,我们还注册了统一的‘绿玉田歌’商标。”

        “这事我们谋划得不错吧?没想到,做起来还真难!”张卫星双手挠挠头。“当初,为了成立合作社,我们给群众做工作,有的农户冬天答应入社了,一开春又反悔了。他们没信心啊!怕赔本呀!怎么办,我们只好紧紧拉住已经入社的40个农户,硬着头皮上,但人少了不能成方连片啊,机械化耕种施展不开,只能小地块统一耕种。为了增强社员的信心,我们几个党员干部,也就是合作社的骨干成员,宁肯自己多贴钱,也尽量减少其他社员的风险,为什么?就为了吸引那些观望的群众,让他们也来加入合作社,共同致富。就这样,我们从2007年成立至今,合作社成员已经发展到107户。”他有点神秘地说道:“你们八成想不到吧,我们合作社的无公害韭菜去年卖到30块钱一斤,合作社赢利30多万元。一看有钱赚,乡亲们要求入社的越来越多了!”

        “这太好了!卖到北京了吗?”我们不由得赞叹。

        “哪还能卖到北京,周边各大超市还供不应求呢!”

        “赶快扩大规模呀!好事啊!”我们兴奋起来。

        “好事是好事,可有困难。我们也想扩大生产规模,没有资金啊!你算算,一亩地能建两个蔬菜大棚,要投资一万八,300亩呢,多少?要投500多万。我们村靠自己只能筹集几十万元。”

        “找银行行不行?”

        “找了,找了农业银行,不给贷。他们担心农民的还贷能力,怕我们还不上。他们说过,得有担保,有五户联保就行。我们就赶快搞了五户联保,可人家还是不干。又说,你们得找公务员拿工资做担保。你说,人家公务员就不过日子了吗!再说,我们普通农民,有几个能找到公务员哪!唉!真是让人发愁啊!你们记者认识银行吧,你们给多报道报道实情,帮我们呼吁解决贷款难啊!”

        在旁边一直没吭声的镇长这时连连点着头:“农民贷款难,可不是这一个村啊!”

        话题一下子变得沉重起来了。

        “我就不信乡亲们富不起来!”

        “那,你们还有发展信心吗?”我们也开始有了几分忧虑。

        “哪能让贷款这拦路虎吓住。我们信心足着呢。我们这叫立足自身、自我滚动、自我发展。走,带你们去看看我们的生态农业观光园!”

        沿着田间小路出村不远,一股浓浓的韭菜香味儿扑鼻而来。六七位农村妇女正在路边还没盖顶的大棚里栽植韭菜。从小在农村长大的记者,看到这样的场景分外亲切,当即蹲下身帮她们栽起韭菜来。“哟,没想到你们文化人栽得还不错!”和乡亲们边聊天边干活,才知道这些妇女都把自家的地租给了合作社,光租金每亩一年就收入千元上下。反过来,她们又在合作社打工,每天又能挣二三十元。她们对这样的生活很是知足。记者身边的一位大妈,六十一了,乐呵呵地说:“一会儿天黑了,回家洗个澡,就扭秧歌去喽!”那份惬意,挡都挡不住。

        陪同我们的村支书,这会儿好像已经忘了为贷款发愁,对发展蓝图津津乐道:“这两年,我想除了发展无公害蔬菜,还要在这几百亩地里养无公害鸡、养无公害猪、还有无公害鱼,再建上生态餐厅。西粉营离北京天津都不远,我们再搞乡村旅游,吸引北京天津游客,我就不信乡亲们富不起来!”

        看着这个敦厚的年轻人这么有信心,我们不由得心生感动。

        不料,他猛然话锋一转:“还有件事想托你们,看能不能帮忙,就是无公害认证的事。我们这的韭菜你们都看到了,科学家都来给我们测过好几回了,百分之百合格,是地地道道的无公害蔬菜。但是上边就是不给发证,吓得我们一直不敢贴无公害标签。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听说,只有韭菜和土豆不给贴,把我们急死了。能给反映反映吗?”

        我们结结实实地点了点头,承诺下来。

        “你不愁,我愁哇!”

        返回村里的路上,我们随意拐到一户农家。这是一处贴满鲜艳磁砖的院落。男主人叫黄炳深,65岁。说起他家的光景,一脸知足:全家六口人,儿子儿媳是公办教师,挣现钱的,孙子孙女学习好,全校八百多学生,考试排名一百多。黄老汉说,霸州市今年开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他们老两口啥也不用干,每月就能净领到300元的养老金。说着,老汉“呼”地撩起了白汗衫,肚皮上露出一道深紫色的手术刀痕,足有半尺多长,好吓人!“你看,我做过一次大手术,胆囊切除,一万多块手术费,人家新农合给报销了一半,我们自己只掏了五千,你说说。”

        看着老黄笑呵呵的脸,记者说:“你还有什么愁事没有,我们报纸给你反映反映。”

        “这日子还愁什么呀,你看!”他回头指了指我们身后墙上挂的一幅十字绣。“你看,这就是我老伴绣的,整整绣了两个月。绣着自己高兴呗,不卖。”

        村支书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接过话茬说:“你不愁,我愁啊,全村不都像你家这样啊!

        太阳就要下山了,余晖落在街道上,一片金色。村里街上的人渐渐多起来了。小狗在路当中撒欢,孩子们在追逐尖叫,老人眯着眼睛坐在门前抽烟。烤羊肉串的已经开始点火冒烟,准备开夜市了。这么小的村子,已经有夜市了。

        西粉营,一个平平常常的村庄,一个安安静静的村庄,也是一个真实可爱的村庄。它不张扬,也不粉饰做作。它也有发愁的事,但是,它有定力、有目标、有奋斗,也有不声不响、谁也拦不住的韧劲。因此,它也注定大有希望。

        西粉营,无声地征服了我们。(本报记者 胡占凡 耿建扩)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