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05日 星期一

    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

    古今观云测天工具

    作者:李京淑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05日 13版)
    博物馆一景
    博物馆内的竺可桢先生塑像

        登上北极阁山,沿着山道一路拾级而上,你会欣然发现,在喧嚣繁华的南京城中,有一块被林木包裹的静谧之地,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就坐落于此。

        在博物馆的室外景观区,一只亭亭的鸾凤风向器——“铁鸾凤”正随风摆动着。它铸造于辽金时代,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实物现存在山西浑源县圆觉寺大殿之上。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铁鸾凤”的躯体主干由黑铁浇铸而成,然后再焊接头、尾、腹、背、足、翼等构件,它的两只脚立于圆盘之上,圆盘中心有孔,枢轴垂直通过圆盘中心。当有风吹来,“铁鸾凤”随风而动,鸾头指示的就是来风的方向。

        走进博物馆的室内展区,不同时期的气象观测工具与成果,分置于“古代”、“近代”、“当代”及“现代”气象科技展厅中。

        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古代厅中陈列的“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了。2003年考古人员在尧帝大都遗址挖掘中发现了这座古观象台,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由13根夯土柱组成,呈圆弧形排列,半径10.5米。古人通过观测太阳升起的位置,来判定一年四季,安排农业生产。从右往左依次数着夯土柱,当太阳在第2根立柱间升起的时候,正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从第12根立柱间升起的时候,一定是夏至,而在第7根立柱间升起的时候,一定是春分或秋分。

        人类进行天气预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多久以前?馆内陈列的甲骨文残片上记录了降水、天空情况、风、雾等各种气象现象符号。其中有一片甲骨上记录了“在下雨的天气里,人们捕获了一头大象。占卜今天晚上会下雨吗?”,得到的验辞是“到了夜晚没有下雨”。

        不仅如此,在近代展厅,你还可以看到1930年1月1日登载在《中央日报》上的天气报告,报告由当时的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制作:“最高温度为2.9摄氏度,最低为零下6.9摄氏度”。这是第一次由国人自行发布的天气预报,意义重大。

        走进现代气象科技展厅,有一处“景点”很特别,讲解员称它“SOS” (Science On the Sphere),意为“球面上的科学”。站在它面前,你仿佛置身浩瀚的宇宙,得以放眼观赏我们的地球。这是一个位于展厅正中央的球幕360度视频播放系统,转动这个“地球”,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到从卫星上拍摄的地球影像,还可以观测到遍及全球快速移动的洋流,以及世界各地的气象活动。

        博物馆工作人员说,北极阁观云测天的历史已延续了上千年。南北朝刘宋初年,北极阁山上即建有“灵台候楼”,用以观天测候;明洪武年间,在此建“观象台”,又名“钦天台”,既观气象又观天象;民国时期,竺可桢于1928年又在此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从古至今,气象变迁就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希望用一种更生动的方式,记录下这变迁中的每一步。”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