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态是指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社会成员对社会生活现状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反应,本质上是社会主体的一种社会意识或社会评价,具有大众性、辐射性、弥漫性的显著特征。社会心态是社会现实的反射器和晴雨表,折射着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释放着各种民生诉求和民情民意信号,反映着社会公众的心理活动状态。准确把握社会心态,有助于及时掌控社会热点、有效调适社会情绪、科学导引社会运行。
一些不良社会心态亟待引起关注
我们党高度重视社会心态建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这表明了我们党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心态问题的敏锐把握,对培育因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良好社会心态的高度自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与此相适应,社会心态总体上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人们深刻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改革开放的信心更加坚定,深刻认同党的执政理念、跟党走的信心更加坚定,深刻认同中国国际地位大幅提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更加坚定,深刻认同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对美好生活前景的信心更加坚定,深刻认同社会主义主流价值、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信心更加坚定。可以说,良好的社会心态为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为我国成功举办大事、妥善应对难事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心理条件。
同时我们要看到,当前社会中也存在着一些亟待引起关注的不良社会心态:一是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心态,幻想一夜暴富,追求一举成名,不愿扑下身子、潜下心来做扎扎实实的基础性工作。二是压力焦虑、空虚迷惘的心态,面对社会变更、环境变迁和生活变动,压力感增强、归属感迷失,心理焦虑、情绪低落,心无所依、志无所托,甚至从宗教、迷信中寻求精神慰藉。三是麻木冷漠、失信失安的心态,对高尚的东西视之不屑,对庸俗的东西迎合附和,对需要关心的人熟视无睹,对当下社会不信任,对生活预期不看好,对社会安全不放心,感觉生活没味、工作没劲、社会没情。四是怨恨不满、失衡偏激的心态,抱怨社会对自己不公,抱恨机会对自己不均,与他人攀比有失落感,与心理预期相比有挫败感,与利益分配相比有被剥夺感,从而滋长非理性情绪,滋生怨恨报复心理,滋发恶性极端行为。
社会心态是时代脉搏的听诊器
社会心态是时代脉搏的听诊器,是社会现实的生动投射。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在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注入强劲生机的同时,也使引发不良社会心态的矛盾和问题较为集中地表现了出来。伴随着体制的转轨和社会的转型,社会心态经历了分化嬗变、组合重塑的演进过程。当前我国社会心态纷繁变幻、丰富活跃、错综复杂,处于多元、多变、多样的活跃期,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一是积极社会心态与消极社会心态交织增长。现代社会里,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加快、竞争加剧、压力加大,各种社会心态应运而生、竞相发声,在不同群体之间,即使在同一阶层、同一地域的人们之间,都会出现双重、多重甚至截然不同的社会心态,社会心态的积极面与消极面相互并存、相互交织。
二是社会心态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手段多种多样。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主体意识和自由表现欲望增强,社会心态尤其是一些不良社会心态,借助新兴传媒手段发力弥漫,借助时尚的娱乐方式和个性化的生活方式表达散射,由“从众内敛”趋向“个性彰显”,纷纷评判社会现实,预期未来走向,可以说,人们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都能触及或感受到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的心态。
三是社会心态的调控疏导难度不断加大。时下,社会心态与经济全球化、社会多样化的历史背景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与利益诉求、民生表达、个人发展等现实问题更深刻地联系在一起,与突发事件、社会热点等具体现象更直接地联系在一起,生成的触点多,蔓延的燃点多,情绪疏导变得困难,矛盾化解变得艰难。社会心态来源于社会现实,也反作用于社会。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攻坚阶段和关键时期,如何调适社会心态,平衡社会情绪,不仅是社会管理工作面临的新课题,也是思想文化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社会心态良好,社会才能和谐康宁
良好的个体心态是一个人人格健全、身心和谐的重要标志,良好的社会心态是一个社会有序运行、和谐康宁的重要条件。产生不良社会心态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引发不良社会情绪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良社会心态和社会情绪的存在,归根到底是缺乏科学信仰的支撑,缺乏正确价值的引导,缺乏高尚精神的引领,其实质是一种人生价值的迷失、理想信念的缺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融思想、理想、精神、道德等基本元素于一体的价值认同系统,是凝聚全民族力量的精神纽带,是引领社会心态的强大武器,是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坚强支撑。
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尚社会心态的激励功能。高尚的社会心态需要高尚的价值观来引领,需要高尚的精神来激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结着各族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是人类社会最先进的价值体系,具有激励人们追求高远价值目标的无穷力量,具有塑造高尚社会心态的独特优势。要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劲旋律,激发人们的创造活力和创新精神,促进高尚社会心态的不断发展壮大。
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健康社会心态的引领功能。健康的社会心态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价值取向制约着人们的心态走向,价值观念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就是通过价值取向进而影响心态走向来确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蕴含着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对价值选择的正确取向、对道德评价的基本准则,不仅是评判社会心态的根本标准,也是培育社会心态的重要遵循。要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引导人们用正确的价值观塑造人生观、匡正幸福观、提升荣辱观,努力培育健康阳光的心态、乐观豁达的心绪、宽容平和的心境。
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消极社会心态的调适功能。消极的社会心态消蚀人们的意志,衰减社会的活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以人为本、公平正义、民主文明、和谐幸福等理念,关注人的理想、信念和情感,注重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以其广泛而深刻的价值认同、亲和而温暖的人文关怀,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与隔阂,平和彼此之间的心态与情绪,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与向心力。要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引导人们用和谐的精神温润心灵、优化心态,用健康的文化生活调节情感、陶冶情操,实现人的心理和谐。
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对抗性社会心态的矫正功能。对抗性的社会心态以冲动偏激、怨恨报复为特征,容易对社会产生剧烈的震荡甚至破坏性的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注重整个社会的价值追求、精神力量、文明程度的提升,而且关注每一个人的荣誉感、成就感和幸福感的满足;不仅对一切先进的文化、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精神具有强大的引领功能,而且因其鲜明的导向性、规范性和强大的整合力、劝导力,对一切假恶丑的现象、激进非理性的行为具有内在的纠偏功能。要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引导人们用正确的价值观驱散偏激情绪、战胜非理性冲动,理性平和地表达爱国情感、表达利益诉求、表达发展愿望,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知其心,专善而救其失。”建议建立社会心态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发布社会心态演进变化动态,完善社会心态疏导、调适与平衡工作体系,加强社会心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促进社会情绪表达交流渠道畅通,避免不良心态积累恶变,引导社会心态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