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03日 星期六

    百姓心愿②

    农家读书有三盼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03日 01版)

        8月24日,门头沟江水河村——图书馆流动图书借阅车,江水河村盼你上山。

        这里是北京最高的村子,海拔1400多米,也是京西最远一个村子,再向西,就是河北了。

        村里的益民书屋就在村里最繁华的街上。雨天,书屋光线很暗,但墙上的一排红字却十分醒目:踏进一小步提升一大步,说的是来书屋的意义。书架框上,贴着一张张纸条,分别写着:五味杂陈、异国经典、青少读本、读史明智、思想盛宴……好独特的分类!“这都是前一个书屋管理员写下的,他是村官,北工大毕业的,叫张艳来。”“这儿离门头沟区政府所在地双峪,有130公里。灵山风景区在乡上,来的人不少,可山深,村里人外出不易。有个书屋在身边,看个书查个资料,方便多了。”接任管理书屋的闫友亭说道。

        益民书屋在江水河是落了户,但是有很多遗憾。2009年建的书屋,已经有1000多种图书,但有的书很受“冷落”,借阅次数为零。有的村民想看的书,书屋里很难见到。农家书屋的“光辉”照到了这里,但区图书馆的流动图书借阅车却从此不再光顾。我想,如果农家书屋和图书馆双方都拿出些资源参与共享,对国家、对农户是不是两全其美之事呢?

        8月25日,密云花园村——建多品种图书资源库,让图书在流动中实现资源共享。

        这是个靠益民书屋阅读活动兴旺起来的小山村,一心想借家乡好山好水过上好日子的村民,也学着别人办起了农家乐。

        “‘亲情式经营,细节决定成败’,这理念好吧,不是我说的,是书上说的,我照着做。”宋晓梅,如今开着能接待70多人用餐住宿的农家乐,配备了10台能上网的电脑,还盖了一个像模像样的卡拉OK厅。

        花园村益民书屋,自2005年开办,就有4000多册藏书,问村干部王洪岭:“有没有书压根儿就没人借过?”他指了指几排依然崭新地立在书架上的书,一看,是《中国现代文学名家经典文库》、《中国现代经典文库》、《中国现代经典散文》。“书的更新太慢,村民们觉得没啥可借的了。”王洪岭已经听说了北京市新闻出版局今年会给书屋补充新书,正盼着呢。

        但是,一个小村,已经有了4000册书,这样补充下去,是不是就是满足农民阅读需求的最佳法子?我有些含糊。如果,把农村实用书如工具书、农用技术书、家庭医疗手册、家电维修技术书等常备书,作为每个益民书屋的基本配备,农民需要时可以随时翻阅,而其他种类的书形成一个多品种资源库,在更大的领域实现资源共享,让书在流动借阅中各尽其用,我觉得这样更可行。

        8月26日,延庆东桑园——农家书屋别怠慢了孩子。

        事先约了张浩文、陈伟,我到时,他们已经在延庆东桑园益民书屋等我了,开学,他俩就是中学生了。“书屋又有了新书,我们暑假看了不下30本书。”张浩文回答着我的询问,举了举手上拿着的冒险小虎队系列中的《互联网上的匪徒》。

        这俩孩子,我是按照益民书屋借书登记找到的。去年暑假,我到京郊采访益民书屋,在东桑园益民书屋的借阅登记上,有几个名字出现频率极高,其中就有他俩。

        在过去的一年里,无论是到外地还是在北京采访农家书屋,每到一处,我都会留意书架上有没有少儿读物,打问孩子进书屋的情况。结果是,一些书屋里没有儿童读物,配备了的,一般也不超过总量的五分之一。而书屋图书的借阅者中,少年儿童却是主力。

        阅读习惯养成要从孩子开始,农家书屋的图书配置应充分考虑到农村孩子的阅读需求,乡村的学校也应加一把劲,对孩子们的课外阅读给予引导,让“小手牵大手”推动乡间的阅读,这将是一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从根本改变农村民风的基础工程。

        (本报记者 庄 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