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兆焕兄生于岭南,早年就读于中山大学,毕业后分到北京,供职于光明日报社。上个世纪60年代上半叶,光明日报社开展关于音乐舞蹈问题的讨论,我作为刚刚拿起教鞭的青年教师,为这场讨论写了几篇文章,责任编辑就是许兆焕。“文革”结束后,兆焕回广东编《深圳特区报》。到了80年代初,我们在深圳见过一次面。后来虽陆续听到关于兆焕的消息,却有20多年未曾会面。去年秋天,突然接到兆焕电话,邀我赴深圳参加一个诗会。鹏城相聚,感慨万千。兴许是一种缘分,兆焕回广东后,写了不少诗词,退休后,更是吟咏不辍,被选为深圳诗词学会会长。我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后,也被朋友带进诗词队伍。相识将近半个世纪的老朋友,最初都以文艺理论与批评为业,最终都以诗词为归宿。好像冥冥之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拉着我们“物以类聚”。
收集在《边关集》中的诗词,都是兆焕回广东后写的,最早写于1984年,最晚写于2010年,汇聚了四分之一世纪的创作成果。这里,有对时代风云的感应与思索,有对人生百态的观察与品评,有对亲朋好友的问候与思念,有对地域风情的观赏和吟咏。经过半生闯荡,离开了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兆焕依然心系社稷苍生。集子中的诗大量是对国计民生问题的感怀与思考。1990年,深圳市举行首届“文明市民”评选活动。兆焕诗兴大发,一口气写了20首诗,为先进的学校教师、医院护士、煤气送气工、汽车司机、火车乘务员等画像。上个世纪90年代香港回归前后,他写了大量记述历史沧桑,品评香江风云的诗章。诗如其人。兆焕为人朴实低调,不会故弄玄虚,不会搔首弄姿。他的诗都是有感而发,从生活中萌生一股情思,伸展开来,略加点染铺排,就成为一首动人的诗章,于淡雅中见清新,于平易中见精巧。
集子中的作品多为长短句。作者熟悉各种诗体,尤其钟爱长短句,写起来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不见萧萧萧杀声,但闻黄菊报秋晴。紫荆一路醉连营。
道是边城风景好,了无霜雪满天青。闲云相戏小风轻。
——《浣溪沙·秋兴》
寥寥数笔,就把边域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令人回味无穷。
常忆当年就读难,农家子弟怯衣单。有书解惑心常乐,无币买衫梦亦安。
追往事,识清寒,穷通书意入夜阑。依稀记得千层树,认作古人笔下笺。
——《鹧鸪天·母校中山大学七秩感怀》
这是作者对早年学子生涯的回忆。“有书解惑心常乐,无币买衫梦亦安。”没有贫寒的生活经历,没有知足常乐的心态,是写不出这般妙句来的。
集子只有几首古风,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尤其是两首《客家行》,是我见到的写客家人的最为动人的佳篇。“一自中原起战车,先人避乱入南华。流离失所行穿谷,择地藏身客为家……”作者记述了客家祖先艰辛的迁徙历史,描绘了他们如何在异乡安身立命,歌颂了他们在开发南疆以至开发南洋上的贡献,歌颂了客家人中的优秀人物,如孙中山、叶剑英……我以为,这两首诗填补了我国诗歌画廊中的空白,应引起诗界同仁的充分注意。
兆焕已年过七旬,他辞去一切社会职务,在家读书笔耕,偶尔也参加有关的文艺或诗词活动。他在一首绝句中写道:“总有年尊告退时,挂冠修己两相宜。居家偏爱书中老,半倚阳台读旧诗。”我羡慕他散淡的生活,更羡慕他旷达的心态。他真正做到了无欲无求,知足长乐。持这种心态,一定会继续写出有情致、有境界的好诗。
(作者为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