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省惠州市,4000余户优抚对象近年都过上了幸福生活。他们为此感谢当地的“拥军优属联系户”制度。而创建这一制度的带头人,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广东省政协常委陈桥顿。
图个啥?
一提起陈桥顿,沥林镇80多岁的烈属张新娣总是老泪纵横。张新娣丈夫是早年牺牲的东江纵队战士,撇下她孤苦一人。陈桥顿主动挑起照顾老人的担子。老人眼患白内障,无力支付手术费,陈桥顿不仅包下她的全部医疗费用,还每个月都给她生活费。平时老人生活上有什么困难,他都关怀备至。
对镇上的烈军属,陈桥顿都一往情深。有一句话,常挂在他嘴边:“要让死去的人安心,给活着的人信心,社会才能更美好。”
陈桥顿家乡是块革命热土,曾养育了廖仲恺、邓演达、叶挺等一大批革命家和著名将领,著名的东江纵队就战斗在这里,因此烈军属比较多。为更好地关心镇上的困难烈军属,从1993年起,陈桥顿与9户贫困烈军属结成联系户,热心帮扶其脱贫致富。
烈军属张岩好永远忘不了那一幕:那是一个大雨瓢泼的夜晚,她家几间破屋在暴风骤雨中颤抖。为了接漏,家里4个水桶、3个脸盆都用上了。就在这时,满身泥泞的陈桥顿一步一滑地前来探望。天刚蒙蒙亮,他带着施工队,运来木头、沙子、水泥、红砖等,把张岩好家破屋修葺一新。为让张家尽早脱贫致富,他专门聘请农业技术人员,指导张家科学种养。
张岩好外孙子出车祸,生命危在旦夕。陈桥顿二话不说,当即为张家交上治疗费。抢救期间,陈桥顿一步都不离开医院,直到孩子脱离危险。
有人不解地问陈桥顿,烈军属和你非亲非故,你如此慷慨,图个啥?每次被人问起,他都心情沉重地回答:“他们的家人为国牺牲了,家庭陷入困境。如果没人去帮他们,九泉之下的烈士如何能够安心?今后还有谁愿意当兵报效祖国?”
救命之恩!
小时候的经历,让陈桥顿铭记一生,感动一生。
七岁那年,陈桥顿得了重病生命垂危,父母一筹莫展。就在这时,前来义诊的解放军医疗队救了他;一次,他在河边玩耍不慎落水,生死攸关之际,又是路过的解放军战士救了他。
两次救命之恩,让陈桥顿对人民军队情有独钟。走上致富路的他,首先想到的,是用这些财富拥军优属,回报社会。他常说:“财富就像肥料,撒播出去才有意义。”
几年前的一天,军嫂胡玉玲到惠州探望当兵的弟弟,遭遇车祸摔断了肩胛骨,司机肇事逃逸。交警把她送到当地一家医院治疗,可医疗费用让这位外地军嫂难以承受,她只开了一些止痛药,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为了不影响在边疆执勤的丈夫,胡玉玲咬牙瞒下了自己的伤情。
陈桥顿得知此事,几经周折找到这位军嫂,亲自开车送她到惠州市最大的中心医院。在医院,整整一个星期,排队、挂号、拍片、检验、交费等,陈桥顿事必躬亲,为胡玉玲支付医疗费总计8000多元。出院时,陈桥顿又给她1000元返家路费。
为了帮助这位素不相识的军嫂,陈桥顿失去一个利润200多万元的项目,但在陈桥顿心中,没有什么比救人更重要。他说:“200多万元没有了,可以再赚回来,但病情如果耽误了,军嫂胡玉玲就可能从此落下残疾,这是关乎一辈子的事。”
大爱无疆……
在拥军优属实践中,陈桥顿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2004年初,他倡议由镇民政办牵头,建立起统一规范的民营企业“拥军优属联系户”制度。
镇领导和民政办积极响应,他们迅速对全镇烈军属和优抚对象进行摸底,把他们的家庭成员、生产生活、身体健康等情况登记造册。然后,由民营企业主自愿与烈军属结成联系户,采取“一帮一”、“多帮一”、“一帮多”等形式,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很快,全镇29户烈军属当年全部与民营企业主建立了帮扶关系。这一做法在惠州全市得到快速推广,目前,全市有3012个民营企业主与4000余户重点优抚对象结成“拥军优属联系户”对子。全国双拥办领导称赞陈桥顿是民营企业家爱国拥军的楷模,说“拥军优属联系户”制度是新形势下双拥工作的典范。陈桥顿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军民共建先进个人”等30多项殊荣。
陈桥顿是细心人,每次到部队慰问,他总喜欢到部队宿舍、饭厅走一走,看一看。有一次,陈桥顿发现驻惠某部食堂破旧,炊事员在闷热的厨房里做饭,整天大汗淋漓,陈桥顿为此坐立不安。征得部队首长同意,陈桥顿带上建筑工人来到军营,投入十几万元把部队食堂装修一新。他看到驻惠某部操场没有标准跑道,就捐资几十万元建起一条阅兵大道和一条9米宽的400米环形跑道,改善了官兵的训练条件。在陈桥顿带动下,如今惠州市已有139个非公企业与驻军单位结成双拥共建对子。 (本报通讯员 邝政联 杨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