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刚刚过去一年多,如今的玉树,还不能说有什么好风景,也不能说焕然一新。穿行在结古镇的大街上,依然尘土飞扬,瓦砾遍地,不时还能看到震塌的楼宇,记录着这座高原城市的创伤。
但如今玉树的生活,却是红红火火,充满热情,充满希望。路边饭馆商铺林立,民居帐篷依山傍坡。骑摩托车飞驰而过的小伙子、藏族姑娘逛街时的盈盈笑脸、热火朝天的重建工地和震耳的机器轰鸣,都能告诉我们:一个崭新的玉树,就要回来了。
第一,第一,还是第一
在玉树,随处可见贴满标语的中央企业工地,工人们在埋头苦干。
工人们来到这里,承载的是全国人民的寄托,肩负着党和政府的信任。玉树能够迅速走出悲痛、走向重建之路,与这些中央企业的工人们的奉献分不开。在中国铁建营地,重建指挥部负责人欣喜地为我们介绍他们的五个“第一”——“第一时间进驻现场、第一时间成立重建指挥部和职工营地……”
按照国家和青海省的总体安排,中国铁建、中国建筑、中国中铁和中国水电这4家央企的援建队伍,分别负责着玉树州结古镇北、南、东、西四个片区和相应各地的民居和设施建设。
在央企队伍的援助下,一座座质量过硬、设计先进的大楼陆续“站”在了废墟之上,州民族中学、县第一民族中学、一完小、二完小、三完小、红旗小学、州藏医院……
在中国建筑援建的红旗小学的竣工仪式上,四年级(2)班的扎西卓玛表现得异常兴奋:“没想到短短的两学期,离开时还一片废墟的校园变了大样,新校园真是太漂亮了!”她表示只想用更加勤奋的学习回报那些帮助玉树、帮助他们的好人们。
在中国铁建援建的科技示范村代格村,村书记格来达杰表达了自己的欣喜:“以前做饭都是烧牛粪,这些高科技设备见都没见过。”代格村技术主管李福忠介绍说,代格村民居的墙体采用的是新型材料,还配备太阳能光伏系统和大型沼气池,能够解决以往村民生活的许多难题。
“我是中央企业,我要做得更好”
玉树重建,重建的不仅是道路学校,不仅是民居家园,更要重建的是民心、是希望、是未来。
“我是中央企业,我要做得更好。”——屹立在玉树州民族中学已经落成的教学楼顶的这句承诺,揭示了援建企业中国铁建乃至整个玉树援建队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宽敞明亮的教学楼走廊里,玉树州民族中学校长崔玉文表达了对铁建工人的感恩之情:“央企不仅给我们建了学校,还为我们做了长远打算。四大央企联合起来,要成立基金会,他们要进一步筹措资金,解决学校的运营问题。”
作为中央企业,物质上的重建做得好还只是第一步,援建队伍主动“要做得更好”,勇敢地肩负起灾区建设中的民生问题和社会责任。
家住歇武镇的48岁藏族汉子求周才仁是5个孩子的父亲。由于家境贫困,孩子们小学没有读完便先后辍学在家,最小的年仅6岁。中国水电援建队伍指挥部在得知他的情况后,便把他和20岁的二女儿招进工区机关从事后勤工作,两人每月近4000元的工资收入使他摆脱了生活窘境。听闻求周6岁的小女儿刚江才措一直辍学在家,水电指挥部领导积极和地方学校联系,使刚江才措又走进了明亮的教室。
类似的事情数不胜数,中国中铁职工王军奋不顾身营救两名落水藏族儿童的故事、中国中铁灾后重建队伍资助藏族学生尼玛文次上大学的行动、中国水电投入37万元购买中巴车接送果青村少云帐篷小学学生上学回家的事迹……这些,早就在当地群众中传为美谈。
“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追求更高”
“援建员工一下子来到4000米海拔的高原,能够正常站着、坐着、能正常吃饭已经很不错了。”中国铁建刘文表示,气候条件是对他们援建工作的很大挑战,由于玉树地处高寒地区,每年的有效施工工期只有5个多月。
“当时不远的山上就有野狼和熊,不时闯进村子。”中国水电的小伙子杨修坤很早就来到了玉树,那时的环境比现在艰苦,生活物资很匮乏,一连吃了一个多月方便面。
条件苦,环境差,愈发凸显援建队伍精神的可贵。
这里有一年瘦了20多斤的中国铁建总工程师乔登寿,有一年头发从青丝变成花白的中国铁建副指挥长达文彬,有一天17个小时钉在工地上的中国中铁项目副经理田小东,有长了肿瘤忍痛工作的中国建筑项目经理毕建新……
这种精神,是不怕吃苦的精神,也是团结的精神,互帮互助、血浓于水的精神。
藏族老人开周在地震中失去了儿子儿媳,如今和老伴带着3个孙女和1个孙子艰难度日,生活困难。为帮助老人,中国铁建项目部特地开启了只为开周一家人开的后门,聘请开周为工地看守。
在开周老人的帐篷里,中国铁建项目经理周良武拉着开周的小孙女依希拉珍说:“小姑娘才12岁,每天一放学就到食堂帮忙,从不叫累。去年有一段时间工地停水,她还跟着爷爷往返好几里地给我们送水,小女孩拎着小水桶,汗流浃背,还冲着我们憨笑,看得我们直心疼!”
援建队伍与玉树群众间团结互助、血浓于水的深情,在这座曾经受伤的高原城市,显得愈发真挚、愈发动人。
(本报记者 温 源 本报见习记者 陈 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