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全国教会大学共有23所,其中华北地区4所,华东地区13所(含2所分校),中南地区3所,西南地区3所。今天,当人们回顾清末民初教会大学把西方大学的教育理念、体制、管理、课程设置和内容以及西方教育模式移置到中国来的时候,不难发现教会大学对促进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初创和发展产生过深刻影响。在这里向读者展示、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金陵大学等教会大学的毕业证书,从中了解教会大学在中国近代高教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北京协和医学校的前身是美英基督教教会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共同创办的协和医学堂。民国元年(1912)改称协和医学校。1919年改名北京协和医科大学。1929年更名私立北平协和医学院。1949年1月北平解放后,协和医学院照旧办学。1951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和卫生部接管了协和医学院,改名为国家公办的中国协和医学院。以后又先后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定名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图录:北京协和医学校毕业文凭,纸本,边框四角刊楷书“毕业文凭”字样。此件系医学本科生刘庆仁肄业期满,各科及临床实验及格、授予医学博士称谓之毕业文凭。证书右边为中文版本,有外科系皇家医学博士Frede rick E.Dilleg(手签);妇产系皇家外科医师学会会员J.G.Gormack(手签)。左边为英文版本,有医学博士、教务长Charles W.Young(手签);医疗系医学博士John H.Kosna(手签)。在中英文版骑缝处下端钤有长方形朱文“协和医学堂之图记”。
“老协和”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努力保持其高标准、高质量的办学方针。实行严格的淘汰制,确保了毕业生的高质量。“老协和”不仅新生入学严把关,而且入学后要求更严。8年学制,淘汰率很高,毕业生一般仅占入学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只有严要求,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医学人才。我国一批医学界的泰斗,如张孝骞、林巧稚、吴宪、汤非凡、诸福棠、黄家驷、钟惠澜、胡传揆、陈敏章、吴阶平等,都是“协和”培养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