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通过接受心理矫治、社会认知和就业培训,现在我已经对未来的生活信心满满了。”迎着窗外的阳光,小王(化名)说。
小王是北京市东城区“阳光中途之家”的一名正在接受社区矫治的服刑人员。由于心理孤僻,缺乏在社会上立足的技能,小王目前正在“阳光中途之家”接受过渡性安置基地的帮教培训。
“阳光中途之家”,这一帮助社区服刑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以下简称“两类”人员)顺利回归社会的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的机构,正在使越来越多的“两类”人员从中受益。
在特殊的人生驿站做好思想准备
“如果刑满释放后突然回到社会,我肯定会茫然不知所措。而在‘阳光中途之家’,我感觉自己还是这个社会中的一员,让我找到归属感。”在过渡性安置基地,认为“阳光中途之家”为自己重新适应社会给予了关爱和扶助是很多“两类”人员的共同心声。
基本生活存在困难、社会认知不足、归属感丧失……长期的监狱生活,使“两类”人员在从监禁状态进入社区进而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往往有一个困难的适应阶段。或是普遍存在不了解社会的情况,或是由此产生陌生焦虑和缺乏自信、无法尽快与人交往沟通的心理障碍。部分人员面临着无家可归、无亲可投、无生活来源等问题,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他们重新违法犯罪。
考虑到“两类”人员的回归难、接纳难、就业难等问题,为了避免“两类”人员再次违法犯罪,早在2007年,北京市朝阳区司法局就创建了“阳光中途之家”,为我国特殊人群的管理服务探索出了一条新路。“阳光中途之家”,即指帮助“两类”人员顺利回归社会的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机构,专门为“两类”人员提供教育、培训、救助和过渡性安置,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在“阳光中途之家”这个特殊的人生驿站里,“两类”人员完成自我认知的转变,为他们重新走向社会做好思想等各方面的准备。
经过近四年的努力,北京市16个区县全部完成了“阳光中途之家”用房建设,总建筑面积达15000多平方米。如今,投入使用的已经达到了13个。在这里,每位学员首先会参加集中的初始教育,内容涵盖社区矫正认知、遵纪守法教育、就业指导、救助政策辅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结课后还要参加统一的考试考核。
截至目前,北京市各区县“阳光中途之家”对“两类”人员共开展教育服务12200余人次。其中集中教育4200余人次,社会适应指导1800余人次,心理咨询和辅导1600余人次,组织公益劳动2400余人次,就业帮助1400余人次,提供食宿救助800余人次。
灰暗的心灵再次被“阳光”照亮
自卑、浮躁、忧虑、冲动……这是很多服刑人员在从监禁状态走向社会的过程中难以顺利度过的一个阶段。“阳光中途之家”通过给予他们人性关怀、开展心理疏导,进行心理矫治,让“两类”人员解除心理障碍,走出心灵阴霾,使他们能够逐渐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
“谢谢你们这几个月的理解和支持,虽然这是你们的工作,但我能感受到你们的真诚,关于那件事,我不知道说什么才能弥补,还是那三个字吧——对不起!”半年的心理矫治结束之后,张海(化名)给咨询师深深鞠了一躬。
第一次访谈时,张海未经咨询师允许就拿出烟点上,态度简单粗鲁。与很多服刑人员情况一样,多年的监狱生活经历,张海积累了太多的压抑和愤懑,负面情绪长久得不到宣泄,变成了对咨询师的抵触和对抗。
“最近家里还好吧?”“能谈谈你希望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吗?”为了让他将积压的不良情绪宣泄出来,咨询师首先扮演了倾听者的角色,站在他的角度去理解,让他在宽松的环境中得到宣泄,情绪逐渐平静下来。慢慢地,咨询师与他建立了初步信任的关系。
就这样,前几次的访谈基本顺利。可是,到了第四次时却风云突变。“你们还想问什么?我不是一直都配合得挺好吗?现在我没兴趣再和你们聊下去了,有什么用,以后甭来了!”面对张海突然的变化,访谈也就草草收尾。
但是,咨询师没有放弃,依然等待着张海进行后续的访谈。“没想到你们还会来。”对于咨询师的出现,从张海的话语中明显能够感受到他的意外。咨询师的不抛弃、不放弃,让张海觉得羞愧难当,接下来的谈话异常顺利。
在“阳光中途之家”,像张海这样的“心理病人”不在少数,矫治过程中咨询师都耐心对待,静心倾听,人性化疏解。“阳光中途之家”对新接收的社区服刑人员100%进行心理测查,有咨询需求的“两类”人员100%进行心理咨询,有心理危机的“两类”人员100%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在矫治的过程中,“阳光中途之家”还组织“两类”人员开展一些公益劳动,听取一些社会认知讲座,进而配合温暖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一系列心理矫治的方法,让“两类”人员逐渐解除心中的疙瘩,让他们一度灰暗的心灵再次被“阳光”照亮。
就业培训让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
专家指出,“两类”人员在从监禁状态回归社会的过程中,心态改变并稳定的基础是他们有一个可以“看得见、碰得着”的未来,让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强化心理矫治成果,稳定他们的心态,就是让他们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和生存的基础。
“在这里我不仅心情更放松了,而且还掌握了一门劳动技能,我现在越来越喜欢这里了。”在东城区“阳光中途之家”已经学习了两年手工艺品制作的小王,目前已经学会了很多种手工艺品的制作。而在此前,她因觉得自己一无所长而感到自卑,还曾一度自暴自弃、自我封闭。在这里的矫治和就业培训让她重新拾起生活的信心。
“以后出去了就自己开个小店。”谈到未来的打算,小王说自己并不担心。来到“阳光中途之家”,她觉得在这里一方面就是心态调整好了,自己内心变得更平静,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一些生存的技能。
小王接受的技能培训只是就业救助的多种形式之一。在“阳光中途之家”,就业救助还包括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职业推荐等多种形式。其中职业推荐尤其受到“两类”人员的欢迎。
“阳光中途之家”通过联系劳动部门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最新就业信息,由社保中心安排参加招聘,“两类”人员可以进行自由选择。“阳光中途之家”还采取向用人单位直接推荐等多种形式帮助“两类”人员解决就业问题。对于一些困难人员,“阳光中途之家”还会依据情况给予一定的救助金补助。
如今,就业帮扶和救助在“阳光中途之家”已经形成成熟模式。东城区依托区职业技术学校建立了劳动技能培训基地,与北京城市学院、中华女子学院合作建立了科研实训基地,探索了“以服务促进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就业服务模式。平谷区打造以蔬果种植园、生态养殖园和技能培训室为一体的“三园一室”,突出农村优势,满足农村“两类”人员的技能培训需求。
在北京各区县,通过开展就业指导帮助和技能培训,在就业年龄段内、有就业意愿、能接受有关部门和单位推荐的“两类”人员的就业率达到100%。
(本报通讯员 刘 伟 本报记者 梁 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