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又到开学季,又一个开始。开学典礼,固然不是校长演讲比赛,但从校长的演讲中,年轻的学子依稀看到未来的大学生活是何种模样。在某种意义上,校长就是大学。大学校园里,值得永远追忆的,不只是抽象的精神,更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校长开学致辞是为开学第一讲。近日,本报与中国教育电视台、腾讯网等媒体联合推出2011年新学年大型活动《开学第一讲》,以此展示校长们的精彩演讲,展示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治校方略。今天,本报推出深度报道《开学第一讲,校长讲什么?》,以飨读者。
“甜蜜的沉思,
快乐和真理静静地满溢。
我有一千个希望,
一千个温柔的梦想……”
鲜亮的。亢奋的。期待的。梦一般踏进大学校园。
“你们就是大学!这句话,我与我的前任用不同的方式对新生已说了将近三百年了。”美国耶鲁大学前校长小贝诺·C·施密德特在1987年曾这样开始自己的迎新致辞。
对大多数人而言,校长迎新致辞大抵可以看作新生入校后正式的第一课。有的话,可能重复无数却从不被人记起。有的话,可能说上一句就再也无法忘记。
总有一些声音不会随风而逝,它融进学校文化的骨子里,成为解读大学的注脚,成为校长故事的演绎。
新潮:从一种套话走向了另一种套话?
2010年,“根叔”火了。
继《记忆》之后,李培根再次以《质疑》掀起高潮,16分钟的演讲中先后出现82次“质疑”,8000名新生欢呼鼓掌,巴掌拍红了、嗓子喊哑了,却丝毫不见激情减退。
紧随其后,“根叔式”的演讲致辞在当年9月的开学典礼中层出不穷。
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与新生们聊梦想,发表最励志演讲:“人与人之间最小的差距是智商,最大的差距是坚持。作为新一代川大人,既要善于仰望星空,充分发挥创造潜力,又要坚持脚踏实地,努力积累广博知识,不抛弃、不放弃,将奋斗进行到底。”;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汪劲松从生活着手,讲道“如果在月初你‘挥霍无度’,月末你不得不节衣缩食。”;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院长陈俊明颇有“麻辣”风格,寄语学生“要努力把‘成都理工’读成‘麻省理工’;要努力把男生读成文质彬彬,女生读成知性端庄;要努力把自己读成无论张口还是抬手,都让人看出你分明读过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校长周介铭引经据典,短短一篇“只有积跬步,才能至千里”的演讲辞所引名言遍及古今中外,被誉为“最引经据典的演讲。”
从“最务实”的毕业出路到“生活化”的大学历程,从“最励志”的求学鼓励到“文采斐然”的希冀寄语,校长们纷出奇招,摆脱官腔套话,以各种方式让学生乐意聆听。
或许,这就是莘莘学子所希望看到的校长开学致辞:亲切,真实,平等;离学生生活近一点,离官场套话远一点;活泼多一点,大话空话少一点。
但除却亲切与欢笑,似乎还缺少点什么?
“这仅仅是在演讲的形式方面有所突破,在思想内容上还很不够。”著有《八位大学校长》一书的学者智效民坦言,一个大学校长,能用生动活泼、风趣幽默的方式与学生交流,是对多年来官话、大话、套话、假话的一种挑战,值得肯定。但他们并没有给学生做人方面的指导和思想层面的交流,缺少点独立的思想,缺乏点真正的智慧。从这个意义上看,现在的校长讲话则有华而不实、甚至哗众取宠之嫌。
更有人直陈:这是从一种套话走向了另一种套话,原来那套八股生硬,官腔十足;现在这套滥发情感,浮夸轻佻。
“校长开学演讲方式与内容的变化,可以算是大学校长职业精神的觉醒,也可以说是校长对大学精神的觉醒。”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刘铁芳表示,这意味着大学校长必须扩展自己的文化视野和大学气质,努力使自己融入到大学现场之中来,而不是作为一个官员凌驾于大学生活之上。这样,大学校长必须时时,而且充分地保持对大学精神以及大学现场的敏感性和觉悟,也就是让自己始终融汇在大学有机体之中。这样,当大学校长站在大学生面前演讲时,他就是大学。
经典:融入个性、人格、学识
龚克,南开大学校长。
2006年9月,他第一次以天津大学校长的身份作开学致辞,之后的每个新学年都要讲一次。“我觉得这是校长——作为特殊的老师——为新生开的特殊课程,是必须讲而且必须讲好的一课。”
今年,将是他第一次以南开大学校长的身份作开学致辞。怎么面对文理学生讲话,这对于工科出身的他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我当然要看看以前校长的讲话,多多和同学们交流。”
在学生们的回忆中,南开大学的创办者张伯苓是喜欢且擅长演说的校长。“他是很自然地‘训话’,题材顺口出来,庄中有谐,从来不讲空洞大话。”
“隔着数十年的光阴,重温蔡元培、梅贻琦、胡适、竺可桢等当年的大学讲演,可以说是余音缭绕,余香满口。他们不仅仅开启了青年学子的大学想象,同时也开启了一个民族的大学气象。”刘铁芳告诉记者,大学校长的演讲其实就是在给新进门的大学生安置精神之家,也是在给整个大学编织一个大学梦想的家。
回味上个世纪开学典礼中被铭记的隽永言论,其所构筑的精神塔楼,在日新月异、过往匆匆的变迁中历久弥新。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在开学致辞中多次强调“为学问而求学问”之宗旨,也曾指出:“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个性沉静,话不多,时人称之为“寡言君子”。上世纪三十年代,这位“身教重于言教”的清华老校长曾屡屡提及“何谓大学”,并一再提及“凡一校精神所在,不仅仅在建筑设备方面之增加,而实在教授之得人……吾认为教授责任不尽在指导学生如何读书,如何研究学问。凡能领学生做学问的教授,必能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因为求学与做人是两相关联的。凡能真诚努力做学问的,他吾做人亦必不取巧,不偷懒,不作伪,故其学问事业终有成就。”
大抵那时的清华学子还会不时想起梅先生曾经的故事。梅先生之前,清华有一阵驱赶校长的风潮,有人问他为什么偏偏他就能够在清华稳坐下来。梅先生慢悠悠地说:“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没有人愿意倒梅(霉)。”
交通大学校长叶恭绰则在开学演讲中开宗明义:尝以为诸君修学当以三事为准衡:第一,研究学术,当以学术本身为前提,不受外力支配以达于学术独立境界。第二,人类生存世界贵有贡献,必能尽力致用方不负一生岁月。第三,学术独立斯不难应用,学术愈精,应用愈广。
阐释大学理念,明晰大学宗旨,引导求学方法,言语所及皆为中肯之辞,畅达己意俱切中为学之根本。只言片语中,我们窥析到一代人的治学精神。
从校长的演讲中,年轻的学子依稀看到未来的大学生活是何种模样。在他们心中,大学校园里,值得永远追忆的,不只是抽象的精神,更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以及校长开学致辞中独有的话语。那是大学发展史上的辉煌岁月,也是校长演讲的经典呈现。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刘铁芳对两个不同时代的校长演讲作了区别:以前的校长讲演,由于现场演讲居多,往往是直接从当下遭遇的问题着手,一点点扩展开来,引导到对大学理念的阐发,显现出开阔的精神气象;而今日大学校长的演讲更多的是团队制作,往往是面面俱到,从时代特征、国际视野到学校问题,一一道来,架子很大,而针对性往往不强。以前的校长讲演,大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文化气质,也就是校长个人的魅力,特别是现场即兴演讲,往往是校长学识、人格、演讲综合魅力的直接体现,现在大学校长的演讲文稿由于多是团队产物,往往很难见出校长个人魅力来。
“校长的讲演本身就应该是其大学教学思想的体现,传达出来的都是自己对大学诸种事物的真实关切,乃是校长自己沉思、积淀、自由表达的结果,是自己心中的大学理想,而非一时的应急之作,最重要的是大学校长的个性、人格、学识都融入了大学之中。只有当大学校长沉浸大学校长的事务之中,不用过多分心,他们才可能真正有属于自己的大学演讲,否则那种流水线制作出来的大学演讲,尽管挂了校长之名,但并不是真正的校长演讲。”刘铁芳表示。
追寻:回归大学精神
如今,当试图回忆起当年校长所作的开学致辞时,相当一部分在校学生或是已毕业十几年的人都是模糊一片,在记忆中几乎不曾留有校长开学致辞的痕迹。
模糊的印象或许是,官话十足的模板演讲稿,主席台上不苟言笑、端坐的校领导,或许还有寥寥几句隐隐约约的话语,听人提及会蓦然想起——“秋风送爽,丹桂飘香”、“今天你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你为荣。”
“一旦大学校长的讲演,充斥其中的都是官话、套话,这实际上一开始就弱化了青年学子对大学的想象,让他们感觉大学校长讲话都不过如此,大学也好不到哪里去。”刘铁芳坦言,校长开学演讲并不是说应该有一个确定的内容,或者说非讲不可的主题,因为真正的大学精神是无形的,是渗透的。最重要的是,校长们能够见微知著,从其对当下青年学子所遭遇的各种问题或期待之中找到合适的主题,阐幽发微,由表及里,言近旨远。换言之,大学校长的演讲应该建立在对青年学子思想动态、心灵轨迹的真切了解,从而使演讲有切实的针对性,同时又能站在校长的立场上引领大学生,扩展他们文化与思想的境界,提升他们精神的期盼和心灵的高度。校长的讲演不仅需要生活的广度、生命的温度,更需要精神的高度。惟其如此,校长站在台上演讲,才足以成为大学的象征。
这个时代,人们开始关注校长的开学演讲致辞,不过是对大学能更多地回归大学本真的期盼。
在人们心中,大学校长不再是一个单纯上级任命的官员,而是切实地作为这所大学有机体的带头人,生活在这所大学之中,而不是之上。他的喜怒哀乐都深深地系于大学,他的思想浸润在大学之中,他的表达真实地依托于大学,传达大学的内在理想,引领大学的精神气象。而大学校长的本色回归,其实也就是大学的本色回归。大学以大学问为根底,以育人为使命。个性化的大学校长开学演讲的不断出现,也就是大学向着大学精神回归的表征。 (本报通讯员 钟 林 本报记者 靳晓燕)
今日6版“开学第一讲”栏目刊登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在2011级本科生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和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在1932年清华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