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31日 星期三

    人才会客厅

    海归如何如鱼得水?

    《 光明日报 》( 2011年08月31日   15 版)
    孙健敏
    赵永乐

        背景新闻

        近年来,国家开出很多优厚条件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但是有很多海外优秀人才却在观望、思考,他们怕回国后会“水土不服”。海归回国,如何“如鱼得水”?

        本期嘉宾:

        中国人民大学理学院副院长              孙健敏

        河海大学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赵永乐

        主持人:                                    章丽鋆

        主持人:海归人才回国后却不能适应当地环境和文化而遭遇种种尴尬,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

        孙健敏:人才的成长需要一定的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以及人际关系等,只有这些关系都匹配,才能发挥好作用。海外提供的社会环境和人际环境是海外人才成为人才的重要因素,但国内的环境与西方存在很大差异,如果海归人才按照西方的行事风格去做事,自然会导致水土不服。此外,部分中国人的红眼病和嫉妒心,也使海外人才回来后成为“孤家寡人”。现在着急引进海外人才的,大多是各单位的领导者,但海外人才回国后,主要打交道的却是各种普通人。

        赵永乐:一是国内国外文化有很大差异,海归人才一时不能适应国内的文化环境,需要一定时间的磨合,越是高层次的海归人才越是存在这样的问题。二是由于传统体制机制的束缚,国家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优惠政策的实际效应被大打折扣。三是在市场机制作用的面前,不管是本土人才还是海归人才,都要接受无情竞争的考验。

        主持人:海归人才与中国本土环境有一定程度的脱轨,应该做哪些准备来更好地适应国内的环境,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孙健敏:海归人才要适应国内的情况,首先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其次要有适当的期望和要求;三是要明确自己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四是要了解现实中国社会的实际运行规则;五是最好在所选择的单位有几个“自己人”。

        赵永乐:海归人才们既然选择回国发展,就不要一味地抱怨“大陆淡水太淡”。要调整自己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主动适应国内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国家赋予的政策资源,寻求当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接受挑战和考验,踏踏实实地做自己的事,用成绩和事实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国内是有不少不尽如人意之处,但也有更多可供发展的机会,只有转变心态,才能更好地适应国内环境,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主持人: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海归人才管理新模式,来切实保障海归人才能人尽其才,回国后更加“如鱼得水”?

        孙健敏:国家在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上做了很多努力,也开出了很多优厚的条件,这里存在一个问题,海归人才最需要也最迫切的要求与国家给予的是否一致呢?我觉得并不完全一致。这些优厚的条件,大多是在待遇和政策方面。但海归人才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社会环境、制度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人际环境、教育环境等。目前这些环境还不能完全适应或满足海归人才发挥作用的需要。要使海归人才发挥作用,需要全方位的条件,而不是某些方面的特殊优惠。

        赵永乐:海归人才的主要需求是追求事业的发展,情感因素大于利益因素,这与国家引进海归的期望目标是一致的。近年来大批海归人才在国内落地生根,取得不菲的成就正说明这一点。但是,我们的政策不能仅仅停留在优惠条件这一层面,而应该在创设环境、构建发展平台和满足海归人才情感、荣誉与地位等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