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31日 星期三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编写出版工作座谈会发言摘编

    创新电视理论宣传 加强社会热点引导

    中央电视台台长 焦 利

    《 光明日报 》( 2011年08月31日   14 版)

        电视理论宣传要“见真人”,不断提升热点问题引导的亲和力。在中宣部的统一部署和指导下,中央电视台这几年陆续推出了《六个“为什么”》、《七个“怎么看”》、《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等理论专题片,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我们粗略算了一下,这三个节目的观众收视规模近两亿人次,这充分说明了电视媒体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同时也给我们不断改进、创新电视理论宣传提供了有益启示。随着社会转型加剧,社会舆情、传播格局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老百姓的关注点也发生变化,在电视理论宣传片的创作上,我们的创作思路、表现形式和表达手段都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新。《六个“为什么”》、《七个“怎么看”》节目是演播室形态的,是官员、专家、百姓等就某一话题展开讨论,以政府主管部门负责同志演讲为主,穿插各种问题,这种形式容易让观众产生距离感,缺乏足够的亲和力。《从怎么看到怎么办》在创作上突破了演播室节目形态,节目表现主体由部长、专家为主向普通百姓为主转变,深入到百姓生活当中,去寻找问题,去发现智慧。节目创作始终遵循镜头朝下、视角朝下的原则,带着问题向基层求解、满怀诚意向群众请教,而不是事先设定一个逻辑层次,通过采访去证明一个预定结论。《从怎么看到怎么办》八集节目共涉及50个左右的案例,但实际采访的案例超过100个,基本上每一个省都跑遍了,正是这样深入到生活的源头 “接地气”,以百姓的视角发现百姓的故事,表达百姓的诉求,挖掘典型故事和典型案例,大大增强了节目的贴近性和引导的针对性。只有深入基层,把镜头对准百姓,把话筒交给百姓,我们才能找到创作的源泉,才能制作出百姓喜欢看、看得懂的节目。

        电视理论宣传要“见真知”,不断提升热点问题引导的穿透力。专题片《从怎么看到怎么办》在节目创作理念上,通过全方位展示事实的各个侧面,不回避问题,帮助观众厘清思路,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理性的认识。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上,通过充分展示各利益相关方的观点、做法和智慧,为官员、专家、百姓搭建共同展示的平台,探索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让思想的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从而启迪思考。

        电视理论宣传要“见真情”,不断提升热点问题引导的感染力。做好电视理论宣传还要充分发挥好电视的特点,强化感染力,做到以情动人。故事化、人物化、丰富的镜头语言都是电视的特长。因此,在节目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纪实的段落,从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出发,折射一个全局的社会问题,以一个普通人的切身感受进行情感投射,击中每一个观众的内心。我们每集节目的开头,都会以街头采访的形式,展现百姓面临的问题,迅速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同时,充分发挥解说词的魅力,以亲切而富有张力的语言感染观众,打动观众,牵引观众的情绪。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