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31日 星期三

    “这样贴心的理论,我们怎能不喜欢?”

    ——基层干部群众眼中的《从怎么看到怎么办》

    《 光明日报 》( 2011年08月31日   01 版)

        一本书发行不到一个月,便销售近200万册;一部电视理论专题片,超过2亿人次的观众收看——在阅读方式和收视途径日趋多样化的时代,这样的成绩无论如何都算得上“奇迹”。而这样的奇迹,便实实在在地发生在《从怎么看到怎么办》通俗理论读物和同名电视专题片的出版发行上。

        九本“最重要”的书

        什么样的书最值得收藏?收藏者认为最有价值的。记者在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小营路的吴霖家中,便见到这样9本“最有价值”的书——历年的《理论热点面对面》,它们被整齐地排列在书柜最中间的一层,格外显眼。而中间这层正是吴霖眼中“最重要的位置”。“这书耐读、管用,放在这层我能随时看见,随手翻阅。”吴霖指着这9本书,认真地对记者说。

        “耐读”、“管用”、“随时看见,随手翻阅”,朴素的言词折射出读者对《理论热点面对面》的深切喜爱。这种喜爱之情,在北京市东城区委宣传部干部李姗姗脸上表现得同样明显。她告诉记者,因为工作上的原因,她需要在各种场合向群众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前,无论自己怎么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和宣传技巧,总有些力不从心——对一些敏感棘手的问题想说说不清,想道道不明,自己为此十分苦恼。在阅读了《从怎么看到怎么办》之后,顿觉豁然开朗,深受启发。“现在我作宣传一定程度上能做到‘得心应手’了!”李姗姗言语之中不无欣喜。

        “作为普通群众,我辨别不出这套书的理论含量,我就感觉读读它可以让我心静气顺。”河北省石家庄市桥东区中山东路街道栗康南社区居民靳虹,对记者做了个舒缓的表情,尽显惬意。让群众“心静气顺”、“舒缓惬意”,正是编写这套理论读本所要达到的目的:“架起理论与群众、政策与百姓之间的桥梁”。

        “点中穴位,立竿见影”

        “下一步,我们将在2010年底启动‘健康海参基地’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引进投资过3000万元的海产品加工企业2家,使全村形成育苗、养殖、加工一条龙的海参产业链,带动更多的百姓走向富裕路,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和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

        这是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柘汪镇西林子村党总支书记李志珍在收看了《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电视专题片之后为全村乡亲作出的计划。他说,计划灵感正是源于《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的深刻启发。

        这样的启发,河北省石家庄市桥东区彭后街道党工委宣传委员李秀丽将其比喻为“点中了穴位”——正是因为“点中了穴位”,《从怎么看到怎么办》才在往年《理论热点面对面》广受欢迎的基础上,博得了更多群众的喜爱。

        李秀丽举例说,譬如保障房问题,一些群众不理解,认为自己应该获得却没有得到,这时候如果基层干部只是一味地告诉群众应该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却说不清楚怎么解决它,我们的工作就只能是解释性的,不具备说服力,群众仍然不理解,矛盾仍然不能解决。“‘怎么解决住房问题’,书里把这个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说得很清楚,尤其把‘怎么办’讲得很透彻。这就像扎针,找准穴位扎下去,效果立竿见影。”

        “点中穴位”不仅在于《从怎么看到怎么办》契合百姓利益诉求的内容,也在于它符合百姓阅读习惯的形式。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街道工委干部冉涛对记者分析说,通常来讲,理论书籍容易被写得高深莫测、晦涩难懂,读者不爱看,不想看,不愿看,甚至一看就困;而《从怎么看到怎么办》运用家常式的话语,将深邃的理论娓娓道出,浅显易懂、通俗明了,不仅能抓住眼球,更抓住了人心。

        心血换来心贴心

        在采访清华大学电子系学生赵晓杰时,记者被他突然间提出的一个要求“吓”了一跳:拥有5000多会员的“清华大学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协会”中的很多同学在得知《从怎么看到怎么办》出版发行后,强烈要求将这本书列入协会成员的必读书。这可让作为协会会长的赵晓杰犯难了,因为碍于经费的制约,协会一下子不可能拿出那么多钱同时购买上千本书,赵晓杰于是只好求助记者帮忙弄一些。

        一个规模庞大的学生社团要求同读一本书,这绝对是一个罕见的场景。“这样的场景,从一个侧面佐证了《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的巨大价值和编写者为此所倾注的巨大辛劳。”北京外国语大学日研中心学生张雅妮对此表达出深深的敬意。“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这本看似薄瘦的书籍,能解开人们诸多心结,必定耗费编写者诸多心血,他们给我们提供了丰盛的精神食粮。”

        诚如斯言!据记者了解,为了编写好《从怎么看到怎么办》,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者在开展专题调研、召开工作协调会、组织专题研讨、起草书稿初稿、集中修改书稿、广泛征求意见等各个环节都付出了艰苦努力:为了选题准确,在人民网、新华网公开向网友征集选题,吸纳观点;为了贴近实际,相关人员赴全国各地实地调研,了解民情;为了确保权威,动员多方面力量深入研讨,反复推敲;为了说理透彻,编写者深入基层听取群众意见,力求集思广益。

        据记者了解,在编写过程中,编写者始终遵循的原则是:在解释现象、分析原因的基础上,重点讲清楚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讲清楚中央主管部门的措施安排,指明解决问题的前景、增强干部群众的信心;对于一些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问题,也要实事求是地说明,指出解决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语言表达在“大众话”上着力———站在群众角度去思考,运用群众话语来表达,多讲短话、新话,多讲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使语言清新朴实、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体现真情实感,引发读者共鸣。

        同样的辛劳也见诸于《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电视专题片的制作中,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总监郭振玺对记者透露,在拍摄节目的过程中,节目组始终遵照“在书片协同上下工夫,在权威解读上下工夫,在多样化表现上下工夫”的基本要求,每位参与人员都把全部心思运用在节目制作上。

        “由此可见,这本‘理论热点面对面’和电视专题片,在书本编写和节目制作过程中就已经和百姓充分面对面了。”河北省石家庄市高新区水榭花都社区居民张乔对记者感慨道:“这样尊重群众意愿、反映群众诉求、贴近群众心声的理论,我们怎能不喜欢?”

        (本报记者 肖国忠)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