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29日 星期一

    当年,“洛学”在此开创,理学在此奠基。而今——

    谁遗弃了伊川书院?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29日 15版)
    伊川书院里一排破败的砖房前,堆满瓦砾。一旁是村民种植的农作物。
    元代石碑前,被种上玉米,很多碑文已漫漶不清。
    俯瞰杂草丛生的伊川书院。 照片均由本报记者贾宇摄

        破败,荒芜,孤寂。

        暮色中,伊川书院愈显凄凉。

        河南省伊川县鸣皋镇。记者在这里一路打听伊川书院,可被问到的人却都一脸茫然。书院近在咫尺,年轻人却全然不知其存在,当记者提及第四高中旧址时,他们才恍然大悟;而老年人只是依稀辨得书院的大致方位,却讲不清书院的具体名字和来历。

        ——伊川书院曾经的风光早已随风而逝。它即将被这里干干净净地遗忘。

        时光回到900多年前。

        北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著名理学家程颐在此建立伊皋书院(元朝改名伊川书院)。据相关资料记载,当时的伊皋书院正房5间为讲堂;东西厢房各3间,为弟子居所;书院内有稽古阁,作贮书之用;大门上悬“伊皋书院”匾,为程颐所题。

        此后20年间,程颐长期在书院讲学,其思想体系和著述传道活动大多在此间完成。那时,四方学子纷至沓来,“讲易学、授理学,求教者日夕盈门”,“学者出其门最多,渊源所渐,皆为名士”。程颢、程颐二兄弟的弟子中较有名的有80多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吕大临、杨时、谢良佐、游酢等人。广为人知的“程门立雪”的故事即发生于此地。

        程颐所传之道,就是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的“洛学”,它对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建立具有开创之功。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学者评价,“伊川书院是理学的策源地之一”。应该说,在皇皇中国书院史和思想文化史上,伊川书院有着特殊重要的历史地位。

        由村民引领,记者穿过一户人家的厅堂,走下几级石阶,便站在书院开阔的土地上。记者看到,书院围墙呈簸箕形——村民们新建的楼房从三面将书院包围起来,而其中一面墙体便是书院原来正门位置。现在,书院唯一入口便是这户人家的后院。

        放眼望去,没膝的蒿草中点缀着几座破败的砖瓦房。房屋黄泥裸露,门窗洞开,藤葛肆无忌惮地爬上窗棂。院子里,村民们见缝插针地种上玉米、辣椒等农作物,一幅残破凋零景象。有村民向记者回忆,几年前这里来了批工人,对书院正殿进行危房加固。除此以外,这里一直处于无人看管、自生自灭的状态。

        在蔓草的牵绊中,记者来到书院腹地曾被修缮过的正殿前。记者看到,绛红色木门已在风雨侵蚀中褪色发白;门窗贴纸已经无存,门框上隐约可见粉笔刻画的痕迹;透过门窗格子的孔隙,记者看到殿内空空如也。

        正殿一侧,是一排没有窗户的毛坯砖房,廊间瓦砾堆积,屋内空空荡荡。

        院内,数通石碑暴露在日晒雨淋中,有的被丛丛玉米遮挡。记者屏息凑近一通石碑,就着暮色依稀辨识出额首上的文字“敕赐伊川书院之碑”。此碑为元代所立,碑文由楷书四大家之一的赵孟頫书写,可而今,碑体上的大片文字已经漫漶莫识。而其余大部分石碑,上面的文字经风雨剥蚀,也已模糊不清,有些甚至变成无字碑。很多碑体上,粗劣的水泥拼接痕迹让人触目惊心。

        院子南侧,一排拆除门窗的平房,与书院正殿遥遥相对。村民介绍,这里曾是第四高中的学生食堂。隔着书院的另一侧,是原第四高中教学楼。学生就餐必须往来穿梭于书院腹地。据知情人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在伊川书院旧址上扩建伊川县第二中学,后改为伊川县第四高中。2004年,伊川四高迁出旧址。记者在现场看到,破败的教学楼依然在书院旧址上颓然而立。

        “伊川者,万世之伊川;书院者,天下之书院。程氏不得而私之,其子孙又乌得闻之!”伊川书院石碑上的文字让观者感慨万端。

        院内殿前,一株古柏参天。细细的红线在树干上匝匝缠绕。相传,这株古柏是程颐亲手所植。村民告诉记者,柏树历经千年,冬夏常青,树根铺满了整个院子。偶尔有村民带着幼童,来这儿拜古柏做“干爹”。逢年过节,他们也会在这焚香、叩拜、放鞭,热闹一阵。可是,在鞭炮短暂的脆响过后,这里又将复归长久的清冷和寂静。

        记者在河南省文物管理局网站上了解到,伊川书院于2008年被列入河南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可是从记者实地走访掌握的情况看,这已是形同虚设。

        清“伊川书院二程祠记”碑云:“兴学育才之地,榱坏垣崩,草菜榛莽,至久废不举者,虽曰物力而人心居半焉。”——历史上曾几修几废、命途多舛的伊川书院,如今又在被谁遗弃?

        (本报记者 贾 宇)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