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28日 星期日

    在“第一战位”上

    ——记第二炮兵某军代室总代表、博士廖平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28日 01版)

        在共和国战略导弹方阵中,有一支活跃在武器装备研制生产一线的特殊部队——军代室的官兵们。第二炮兵某军代室总代表廖平博士就是其中杰出的一员。

        为了打赢信息化战争,为了使导弹能够突破敌反导屏障,廖平始终跟踪科技发展前沿,创造出不凡业绩——被全军和第二炮兵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学习型领导干部、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模范、新武器装备建设先进个人、学习成才先进个人,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

        监造产品合格率达到100%

        1998年秋天,廖平刚刚走上军代表岗位,原军代室总代表赵光辉以“英阿马岛之战”为例,给他讲述了武器监造官是谋打赢“第一战位”的道理。历史警醒后人,廖平感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

        某型装备首次批量生产,在验收时出现故障,但在随后多次试验中,故障现象未再次出现。由于未复现故障,承制单位认为产品质量没有问题。但廖平坚持:“装备质量关乎战争胜负,问题再小也不能放过。”最终,经认真查找原因,发现是微波通道中有一个金属环而引起故障。

        提起廖平,某科研集团领导说,20多项标准,廖平烂熟于心,每周的质量会议纪要都要看,对问题的解决一抓到底。这些年,由他亲手监造的产品合格率达到100%。

        “我论证过,一定行!”

        2001年10月,某实验基地。一位地方总工程师指着正在架设仪器的廖平,问:“那个小伙子是哪个岗位的?蛮熟练嘛!”“他是我们的驻厂军代表。”“什么?军代表还会与你们一起干这活?”更让这位总工程师想不到的是,该所正在试验的某型导弹的关键部件,正是在廖平的鼓励和论证之下获得成功的。

        当初,某研究所对这个关键部件的科研攻关屡屡受挫,始终达不到军方要求。正在攻读博士的廖平得知后,对项目进行全面的可行性分析,鼓励研究所继续研制。

        然而,时间只有8个月,研究所认为难度实在太大,想鸣金收兵。廖平信心十足地说:“我论证过,一定行!我跟你们一起攻关!”最终,产品研制成功,并以优良性能和高精度,为武器装备性能整体提升作出重要贡献。

        廖平不仅自己潜心科研,而且发动大家投身科研。如今,军代室每年都有一项以上的科研项目,平均每人每年发表一篇以上学术论文,并有多篇论文在机关论文评审中获奖。

        研发单位的“编外专家”

        1998年夏天,通过论文答辩获硕士学位,以全优成绩从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的廖平,成为一名二炮驻某地区的军事代表。

        上任不久,恰遇代表室与一家设计单位召开产品设计方案评审会。会上,面对众多领域专家,廖平大胆提出设备建议,但发言很快被一位老专家打断:“你说的那些不现实,这个领域你不懂!”

        这话深深地刺痛了廖平,让他认识到:军代表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在方案论证、技术研讨、问题处理等各个方面与地方科研人员平等对话,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越对方。

        为了解决某个难题,排除产品故障,廖平通宵达旦往返于图书室和实验室,不惜上百次地重复同一种实验;为了检验一组数据,他辗转数千公里多次挺进靶场,在实弹发射中反复对比取样……

        2000年9月,为了更系统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能力素质,廖平考取某大学物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后他又应邀进入国家某重点实验室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在那里,他完成相关算法研究,解决了定位精度和定位时间的难题,并在工程型号中得到应用。从此,设计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专家对这位年轻的军代表刮目相看,遇到技术问题经常找他咨询,视他为本单位、本部门的“编外专家”。(本报记者 陈劲松 本报特约记者 陈寿富 本报通讯员 张 荣)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