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江苏省不断提升注重民生、促进和谐的社会管理新理念,以民生需求倒逼经济转型升级,实现了“民生幸福工程”的工作目标,全省96%的县(市、区)、98%的乡镇(街道)、94%的村(社区)、93%的小区等基层达到了平安建设的标准,2010年江苏省群众对政法综治工作的满意率达98.51%。近日,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要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统揽,以构建全国和谐稳定示范区为目标,以社会矛盾化解、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和基层基础建设为重点,建设基础更牢、水平更高、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平安江苏。
8月中旬,记者在江苏省的徐州、南京和扬州等地看到,在中央对江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指示精神的激励下,这些年来,江苏实施的村居综治工作“1122”模式、重大事项实行风险评估、综治“一票否决”等诸多新举措,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发展新阶段,老百姓最大的愿望有两个,一个是富裕,一个是平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没有平安,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就失去了前提和基础。”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指出:多年来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平安是个易碎品,什么时候抓得紧,发展就会有保障;什么时候松下来,稳定就会出问题。只有毫不松懈地推进平安江苏建设,才能为“两个率先”创造团结和谐的社会环境、安全稳定的治安环境、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和规范有序的法治环境。
“社区矫正”凸显江苏特色
江苏是全国社区矫正首批试点地区之一。江苏在矫正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怎样实现矫正成果最大化?自2005年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试点以来,江苏社区矫正工作者们试图破解这个难题。
昆山市玉山镇开发实施的社区矫正课程,就收到了良好社会效果。2007年,毛某被纳入社区矫正。刚开始,他情绪低落、态度消极,甚至不愿意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交谈。后来在镇司法所的安排下,毛某来到社区教育中心接受社区矫正课程教育。通过结对教师、志愿者和矫正工作者的经常性走访教育,毛某开始接受社区矫正改过自新的方式,自觉遵守矫正纪律,按时汇报思想,参加矫正培训课程和公益劳动。去年,毛某开了间土特产商店,接纳了5名失业青年和下岗工人。
目前,毛某已依法按时解矫,但他积极回馈社会的行动并没停止:主动帮社区更新木结构房屋的消防器材;节假日常提着水果探望孤寡老人。“从昔日一名触犯刑法的罪犯,到如今正确对待生活、积极为社会服务的有用之人,社区矫正课程功不可没!”该镇司法所长王炳荣说。
据悉,2010年,江苏省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率仅为1.21%。全省共累计接收矫正对象13万余人,数量居全国之首,重新犯罪率仅为0.076%,在全国首批试点省(市)中最低。
全方位调解模式夯实维稳根基
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江苏社会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来得早,在社会转型期矛盾多发的背景下,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公共安全的任务压力更大。
前不久,南通发生一起交通事故,导致一名7岁男孩被撞死。男孩父亲情绪几度失控,提出要23万元民事赔偿。肇事者秦某却因经济能力有限,请求在赔偿数额上给予理解。双方僵持不下,检察官解释情理法,逐渐缓解了男孩父亲的情绪,最终双方协商一致,在调解员和检察官的见证下签署了调解协议。
这是南通市人民检察院成功调解的几百起案件中的一件。作为我国“大调解”工作的发源地,2003年起南通市就构建了化解社会矛盾的大调解模式,目前江苏各县市区都建立了大调解中心,在基层设立户长、信息员,尤其在村居一级,全面推广建立村居综治工作“1122”模式——配备1名综治专干、1名驻村民警、2名专职调解员、2名专职保安,形成了全社会面的组织网络。
不仅南通,江苏全省各市全方位建立调解机制,全力构筑全封闭的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通过大调解机制,全省每年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30多万起,化解成功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
“新人机制”创新社会管理水平
与南京火车站、长途汽车东站相邻的南京市玄武区红山街道,便捷的交通条件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流动人口进城后的首选居住地。截至2010年底,红山街道流动人口达4万多人,占辖区总人口的50%。红山街道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高度出发,积极探索服务新南京人的有效途径,打造出“新南京人五分钟服务圈”,即在五分钟的路程内,流动人口便可享受就业培训、政策咨询、法律援助、子女就学和公共卫生等便捷服务。
“新南京人”、“新苏州人”,在江苏各地都能听到对这些“新人”温馨的称呼,外来人员都是“新江苏人”。为更好地给他们提供服务,江苏省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对外来人口超过1000人的乡镇街道全部建立了外来人口管理站,政府出资招聘9万名专兼职协管员。全省大多数农民工子女解决了随迁入学问题,75%以上在公办学校就读。江苏还建立了流动人口信息社会化采集机制,采集信息量占采集流动人口总数的48%。
江苏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省综治办主任张新民说,只有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为目标,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水平,真正把各类社会人、社会组织纳入有序管理之中,才能“管得到”、“管得住”、“管得好”。
以民生需求倒逼社会管理创新
江苏省推行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逼着各地牢固树立维护稳定是第一责任、平安建设是第一目标的意识,仅2006年和2007年,江苏全省就有11个县(市、区)被摘“平安”牌,实施“一票否决”,确保了“谁主管谁负责”原则落到实处,真正做到社会安宁有序、企业安全经营、群众安居乐业。
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的过程中,江苏公众安全感连续8年攀升,2010年继续位居全国前列。江苏苏州、南通两市荣获代表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最高荣誉的“长安杯”,南京、南通、苏州、常州、镇江、无锡等被表彰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受表彰数量和比率均居全国首位。
江苏还是全国最早实行社会矛盾排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省份。2006年以来,江苏省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重大事项达2370件,经过稳评的重大事项在实施后没有一起引发规模群体性事件和来省进京集访。江苏将在今后3年里进一步建立健全“稳评”工作机制,到2012年将在全省形成较为完善的“稳评”长效机制,将实现“稳评”对重大决策、项目、事项的全覆盖。
江苏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李小敏深有感触地说:当前,创新社会管理已成为我们政法综治工作总领性、全局性的任务。相比平安建设,社会管理创新更加注重源头治本,更加注重综合施策,更加注重从体制机制层面解决问题。深化平安建设,必须以此为引领,在创新理念、思路、方法和举措上下工夫,在健全体制、体系、制度、机制上见成效,不断提升平安建设水平,让平安建设这个“易碎品”真正坚固结实起来。(本报记者 任生心 赵 达 通讯员 陈 旭 王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