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在云南大理,我被路边矗立的一块块造型各异并雕刻着村名的大理石碑吸引了。于是,带着昔日对农村柴草乱垛、粪土乱堆、脏水乱泼、禽畜乱跑、垃圾乱倒的偏见,我走进村子。首先看到的是按照白族建筑风格整修一新的村民住宅,家家户户青砖白墙,红花绿草;院落街道干净整洁;垃圾焚烧炉和污水处理设施齐全。我不由感叹,村民能在这样的人居环境中生活是多么幸福。此外,环保教育大课堂也开进了山寨,孩子们从小就树立了环保意识,一位小学生跟我说:“我们要让村子越来越干净,越来越美!”
本报记者 成静平 摄影/撰文
版权声明:凡《光明日报》上刊载作品(含标题),未经本报或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篡改或以其它改变或违背作者原意的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光明日报》”。
报 纸 |
杂 志 |
“十星级文明户”、“绿色庭院”等活动的评选,使广大村民逐步养成了文明、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 |
培育新农民从娃娃抓起,当地编印了24万册包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环保理念等内容的乡土教材,发放到每个学生手中。这是孩子们利用课间在洱海岸边捡垃圾。 |
行在云南大理,我被路边矗立的一块块造型各异并雕刻着村名的大理石碑吸引了。于是,带着昔日对农村柴草乱垛、粪土乱堆、脏水乱泼、禽畜乱跑、垃圾乱倒的偏见,我走进村子。首先看到的是按照白族建筑风格整修一新的村民住宅,家家户户青砖白墙,红花绿草;院落街道干净整洁;垃圾焚烧炉和污水处理设施齐全。我不由感叹,村民能在这样的人居环境中生活是多么幸福。此外,环保教育大课堂也开进了山寨,孩子们从小就树立了环保意识,一位小学生跟我说:“我们要让村子越来越干净,越来越美!”
本报记者 成静平 摄影/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