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23日 星期二

    中华文明探源 科技帮了大忙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23日 09版)
    CFP

        古老的中华文明犹如奔腾不息的大河,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明源头究竟在哪里?实施十年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目前已进入攻坚阶段。与以往文物考古研究不同的是,现在,除了考古学者、历史学者等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外,更多的科技工作者也出现在这支探源的队伍里。

        浮选法和量化分析

        “自然科学方法、手段的介入,相当于增加了考古研究的手和眼,在极大丰富考古信息的同时,也提高了对文献资料和古代遗址的认识,使考古信息、文献资料与科学数据相互印证。”据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介绍,立项之初,探源工程就确立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协同解决重大学术问题的研究方法。

        农业文明兴起,其动因是什么?科学家给出了有理有据的结论。

        2005年,西辽河流域古人类遗址,考古学家发现大量农作物遗存,仅松山三座店遗址出土的炭化小米就多达10余万粒。但这些究竟是些什么作物呢?

        科学家采用浮选法和量化分析方法来进行分析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副主任赵志军介绍说,“通过浮选,在遗址中发现了很多炭化木屑和坚果的核与壳,当然更多的是炭化的植物种子。鉴定的任务就是根据种子构造中的细微差异,判断其到底是稻米、谷子,还是大豆、小麦。”

        经过统计,在两个遗址出土的谷物中,以谷子的出土概率最高,其次是糜子,还有少量大豆。

        赵志军说,这种量化分析最能反映古人与不同农作物品种的密疏关系。“依照出土概率统计出当时最重要的农作物品种,判断当地的农业生产属于稻作农业或旱作农业,就可以推断出这些地区农业的特点和发展模式。”

        “历史是由生产力推动的,将浮选法等科技手段引入考古研究后,我们找到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生产力——农业发展的证据,这就可以直接印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赵志军评价道。

        无损成分分析

        2008年,考古工作者对甘肃陈旗磨沟遗址进行发掘,共清理齐家文化时期墓葬346座,出土铜器百件以上。经过无损成分分析,发现这批铜器材质多样,包括红铜、砷铜、锡青铜和铅青铜。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所长梅建军认为,这足以证明,当时的西北地区铜器远多于中原和北方,西北地区的区域技术创新十分活跃,是一派兴盛的景象。

        “金属的出现及其大规模使用后,人类文明发生了加速度的改观,铜器的意义也从生产、生活,上升为政治权力的标志,金属兵器的出现,更是影响到战争结局。”梅建军认为,这正是我们在探究中华文明起源时,需要搞清楚金属的出现、使用及技术演进的原因与意义所在。

        碳十四精确测年法

        2007年,浙江良渚古城,考古工作者的发现震惊世界:该城东西长1500-1700米,南北长1800-1900米;城墙宽40-60米,地下铺有卵石,上面以麻包装土垒成,是目前所发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最大的城址。

        这座规模宏大的古城具体建成于什么年代?科研人员通过选取不同地点的城墙堆积物进行浮选,结果显示:两侧堆积物的年代不晚于公元前2300年,表明古城使用到此即废弃了;堆积中的陶器均属良渚文化晚期,表明古城出现在良渚文化晚期。

        为了解决考古年代问题,科研人员还会使用碳十四精确测年法。在考古遗址中,人们经常能发掘到含碳的有机质样品。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吴小红介绍,这些样品来自曾经的生命体,因为光合作用,它们活着时体内的碳十四浓度与当时大气中的碳十四浓度一致;而一旦死亡,原有的碳十四浓度就遵循放射性衰变规律而不断下降。通过碳十四放射性衰变规律的计算和树轮校正,就可以得到相应的考古事件年代。

        “良渚文明在公元前2300年进入尾声,此时中原大地的龙山文明尚未崛起,这不能不令人感叹良渚文明的灿烂与先进。如果城的出现代表着某种兴盛的话,那么兴盛和衰亡在时空点上更替得如此迅速,不能不令人唏嘘。”吴小红道出了心中的感慨。(本报记者 张 蕾 本报通讯员 曹 畅)

        背景链接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继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历史与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自2001年启动预研究以来,该工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探源工程预研究(2001-2003年)、探源工程第一阶段(2004-2005年),探源工程第二阶段(2006-2008年),探源工程第三阶段(2009-2015年)目前正在进行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