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19日 星期五

    不能把治理污染变成“转移污染”

    作者:完颜平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19日 02版)

        近期,南京出重拳治理环境,责令173家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低产出的企业全面停产。突出环境集中整治是南京促进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环境质量,维护群众利益的重大举措。现在,整治环境的大幕已经拉开,人们更关注的是整治模式,也就是走一条什么样的治理路径。因为整治能不能取得成功,既取决于决心有多大,也取决于如何整治。

        治理污染不能“转移污染”。南京是化工大市,其中绝大部分化工厂位于城北,而南京全年主导风向也是东北风,这些化工厂正好位于南京城的“上风口”,搬掉这些化工厂就搬掉了“恶臭”之源。但往哪里搬却是一个现实问题。如果搬到江北,新“下风口”的群众同样要受空气污染之害;如果搬离江苏,同样会污染别处的青山绿水。可见,那种“依次转移、依次治理”的模式,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再也不能继续走下去。

        一些有长远眼光的企业,把这次关停作为发展机遇,彻底“腾笼换鸟”,转向高新产业和服务业。这些企业关停污染落后产能项目不是外在压力而是内在驱动,不是“强迫做”,而是“我要做”。当然,在当前阶段,彻底消除污染企业还只能是一种愿望,也就是说有的企业还是“准备搬迁,异地发展”,但这样的搬迁绝不能是简单的异地复建,而应该伴随着环保标准的新提升、控污措施的新加强、生产工艺的新改进,正如有人说要“浴火重生”。

        污染企业关停、搬迁后有许多后续工作要做,比如被污染土壤的治理、环境生态的恢复等。与空气、地表水污染相比,土壤、地下水的污染是“看不见”的,污染物吸收、释放过程漫长,如果仅切断污染源,不加修复就直接开发利用,仍然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如某造纸厂,过去生产废水直接排入泄洪河,结果,不仅河水丧失灌溉功能,河床土壤也严重污染。该厂关停后,政府投资1200多万元将原河填埋,重新开挖一条新河,受到周边群众的广泛好评。所以,关掉污染企业,不等于消除了污染,从长计议、跟进治理,才能打造真正的“绿色空间”。

        其实,治理环境的功夫还在环境之外。当我们为断电、停水等强制手段叫好时,不能不考虑以人为本。直白地说,就是谁来为今天的治理埋单。“没有企业的合理补偿,没有职工的妥善安置”,就不可能有平稳和谐的治理。如此,把很多工作做在前面,新一轮的环境治理才不会留下新的遗憾。治理环境只有自始至终怀着敬畏环境的理念,着眼长远,才能防止顾此失彼、防止急功近利、防止遗患后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