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明天
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国家级艺术科研机构,在近十年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艺术科研、艺术创作、艺术教育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200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成立,院长由著名雕塑家、博士生导师吴为山教授担任。中国雕塑院艺术顾问为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教授、著名雕塑家潘鹤教授、钱绍武教授、叶毓山教授,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主席布莱恩教授,日本著名雕塑家小杉三郎先生。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依托中国艺术研究院雄厚的艺术学科平台,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在广泛而高层次的世界文化交流中,在多元化的文化格局背景下,博采众长,以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宽广的人文胸怀,逐步树立自身独特的学术形象,以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和精研穷究的学术精神,建立具有当代意义的中国雕塑价值体系,为中国雕塑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雕塑院自成立以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领导下,尊重传统、尊重创造、尊重人才,一贯倡导“中国精神、中国气派、时代风格”,积极推动雕塑事业的发展,已组织雕塑家、理论家赴欧亚及中国重要历史文化胜地考察;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全国城市雕塑高层论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大型主题雕塑学术研讨会”、“徐悲鸿奖·2009宜兴中国城市雕塑大赛”、“滑田友奖·淮阴中国母爱主题雕塑大赛”、“《意象—中国》中国雕塑院特邀当代雕塑家作品展”;承办与协办“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熊秉明作品捐赠暨学术研讨会”、《光辉的历程—名家雕塑邀请展》等重大展览和学术活动,2011年为第三届长春世界雕塑大会唯一的学术主持单位;已毕业和正在培养的共有四届雕塑创作方向的博士和艺术硕士;在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推动城市文化建设、培养雕塑创作人才、团结老中青雕塑家共同发展中国雕塑事业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次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由技入道,青蓝相承——”,将于2011年8月22日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揭幕,展览涵盖了中国雕塑院青年雕塑家创作中心的青年雕塑家们数年来探索和创新之作。参展的艺术家为鲍海宁、张伟、李烜峰、郅敏、李继飞、孙龙本、张崴、屈峰、刘松、李一夫、陈健、任艳明、陈钢、魏二强、王伟、张松涛、耿延民、邓柯、李遂、马文甲、景晓雷等。
通过该展览,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当代雕塑事业的“青蓝相承”,也可以看到雕塑艺术的心手合一,在继承技艺的同时将艺术理想代代相传而生生不息,最终达到“由技入道”的崇高境地。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所倡导的浓厚的学术氛围中,青年雕塑家们能够为这个伟大的时代不断奉献出优秀的作品。
青春的力量
吴为山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创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辉煌。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历史的发展中,总是有一批站在时代前列的有志青年,突破传统的制约和时代的局限,勇于探索,以自己的实践谱写历史新的篇章。
中国雕塑院自2007年成立以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领导下,尊重传统、尊重创造、尊重人才,在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宝贵财富、广泛吸取世界先进文化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中国雕塑院的顾问和特聘雕塑家由一批德高望重的资深艺术家、理论家和卓有成就、年富力强的中年雕塑家组成。2010年,中国雕塑院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领导和前辈艺术家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青年雕塑家创作中心,旨在发挥广大青年雕塑家的积极作用,承前启后、薪火相传,为雕塑事业的发展增添新生力量。正如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为中心所题写的“青年雕塑家是中国雕塑的未来”。
青年是人生精力充沛、接受力强、充满朝气、富于创造的时期。谁没有如火如荼的青春年华?在漫漫艺术史上,“人艺俱老”虽广为人们所推崇、赞颂,但那些在青年时期便站在人类文化巅峰的人文精英同样令人敬仰。王勃、王希孟、拉斐尔、梵高……其实,往往那些德高望重的艺术家在青年时期就已经达到其艺术的高峰。而在现实生活中,青年的创造、青年的成就很容易在论资排辈中被忽视,从某一方面看,也许缘于评价标准的单一。
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和艺术多元,青年艺术家得以在多领域、多空间探索,他们在文化的碰撞与激荡中,以诗性与文情表达理想,以理性与功力表现事物,以蓬勃的生命与灵魂抒写人生艺术,将新观念、新材料、新技法融入探索与创新,与社会变革的时代洪流同节律。我想,艺术家只有在青年时期经历过艺术与人生的浪涛,才能到晚年时波澜不惊。但如何在浪涛中搏击,成为成功的弄潮者,我以为,恰是那些卓有成就的老艺术家可以言传身教为青年艺术家的成长提供经验与借鉴,而年轻艺术家也以青春的力量激活老一辈的艺术青春。中国雕塑院老中青一体的学术团队互动营造了一个谐和的气场。
这次展览相对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当代雕塑界具有代表性的青年雕塑家创作的成果。从具象、意象、抽象的表现,可以看到青年雕塑家在学习西方写实传统、继承中国写意精神和吸收二十世纪视觉艺术革命成果方面所迈出的步伐,反映了在新的文化语境下,一代青年艺术家对产生于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地域文化的理解,并以独特的感悟吸取其中有益的成分,滋养自己的艺术。这是人类文化生生不息的基础,是人文日新的标志。
当今世界艺术的发展,各种思潮的涌动,不同表现理念、表现形式的出现,对青年艺术家而言,一方面提供了创作资源,另一方面也客观地要求他们反思与甄别,以寻求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我们可以从展览作品中看到青年雕塑家们探求的轨迹,尚有一些作品表现了各种信息的交汇、碰撞、融合,是作者内心世界矛盾、彷徨、抉择的反映。诸如对传统资源的利用,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借鉴,以及对一切文化存在的价值判断等等。它将引发人们对青年雕塑家创作现状的深度反思,触动人们对年轻雕塑创作人才的关注,也将促进青年雕塑家自察、自省、自觉,在不断扬弃中开以臻人生与艺术价值的高境。
青年之于国家,是民族振兴的未来中坚;青年之于艺术,是创作繁荣的新生力量;青年之于雕塑,是灵魂塑造的主体。
中国雕塑院有义务、有责任为这一充满朝气、充满创造、充满希望的一代青年雕塑家搭建平台,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而尽力。(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所所长、中国雕塑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