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18日 星期四

    谁不说咱家乡好

    ——武汉新农村建设掠影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18日 14版)
    武汉乡村
    表演队

        炎热的夏日,记者走进武汉南大门——江夏。沿着107国道,一条环境整洁、生态优美、产业明晰、功能齐全的绿色家园示范带正在兴建。武汉实施“农村家园建设计划”以来,一个个富裕、和谐、秀美的新农村展现在我们面前……

        改善生活环境 提高生活质量

        走在江夏武昌大道、文化大道等7条主干道上,路边墙壁上均是当地优美的风景、名人画像、诗作,宽阔路面上基本看不见渣土和暴露垃圾。

        “我们村现在大变样了!”站在整洁的街道旁,和尚桥村的村民自豪地告诉记者。

        2008年以来,江夏区在全区农村推出“三清洁”工程:清洁集镇、清洁道路、清洁村湾。对暴露垃圾、乱堆乱放、出店占道等专项整治活动,改善了村湾环境;综合整治村湾环境卫生,全面清理房前屋后、田头沟边、道路两侧的暴露垃圾,清除沟渠、塘堰内的杂物、漂浮物,村湾整洁亮丽的面貌逐步显现。

        8月9日,汉南区一年一度的表彰大会隆重举行。会上,纱帽街江上村的杨柳等20名高考生获得奖励和表彰。从2007年开始,汉南区实施“五金”关爱工程:“金榜奖”奖励高考女状元、“金色童年”素质教育、“金色阳光伴我行”武汉一日游、“金色年华青春健康教育”、“八一金辉情暖军属”。全区的困难计生家庭在生产、生活、生育、生殖健康、就学、就业、就医等方面几乎都获得了帮助。

        除“五金”工程外,汉南区推出“新婚送祝福、怀孕送保健、分娩送贺卡、节育送关爱、外出返回送慰问”的“五送”温馨化服务,真正做到为百姓办好事、办实事。 

        树文明新风 建文明新村

        “看,我们这儿住的可都是别墅,你们城里人没这么宽敞的房子住吧!”指着自家的房子,蔡甸区星光村的村民笑着问记者。

        就在几年前,星光村还处在温饱阶段。如今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家家住上280平方米的豪华别墅。

        2003年,星光村确定了生活区、农业区、工业区三大板块建设项目,投入上千万元资金,建成欧式别墅住宅500余栋,总建筑面积14万余平方米。2009年又投资1000余万元,新建了7000余平方米的统建楼,全面完成整村搬迁工作。星光村累计投资1300多万元,加强了对村级循环道路、工业园、池塘、栈桥、亭子等部分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启动合作医疗贴补资金、老有所养“5055”工程;新建1930平方米的社区公共服务中心。

        像星光村这样的“亿元村”武汉市不止一个。

        东西湖区石榴红村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品牌农业与旅游农业相结合的发展之路,让“石榴红”红遍全国。

        六年来,石榴红村共接待游客150余万人次,获得旅游收入6500余万元。村民原本单一的种蔬收入一下子拓展为餐饮、住宿、认养菜地、土特产销售、菜果采摘等增收渠道,户均增收逾万元。村民高兴得把他们的房屋叫作“白银庄”,菜地称为“绿银行”。

        如何才能更好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呢?黄陂区通过大力开展“文明街镇”、“生态文明村”、“十星级文明农户”三级联创活动,坚持街乡镇场主导,村两委会组织,农民自愿参与,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创建的积极性。2010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三级联创”在全区19个街乡镇场全面铺开,参与创建的有63个行政村,被授予七星以上“文明农户”的有5356户,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和学习榜样。

        “田园春风”绿家园

        “春光明媚艳阳天,姐妹心里好喜欢,结伴出门转一转,家园建设看新鲜……”到过新洲区潘塘街喻大村就能听到这样的歌声。唱歌的大婶们告诉记者,这些歌都是从经常来表演的“田园春风”演出队学来的。

        新洲区是湖北省政府命名的“民间文艺之乡”,民间文艺资源丰富。为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洲区文明办利用当地鄂东民歌、方言曲艺、筛子舞、新洲快书、采莲船等民间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进行演绎,组织创作了一批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生活的文艺节目。

        唱歌跳舞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农闲生活,农民们的精神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看书、培训、创建文化品牌,武汉市洪山区通过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开展一乡一村一品牌创建等,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农民拌嘴扯皮的少了,摸牌赌博的少了,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2000年,武汉市第六棉纺织厂下岗纺织女工童爱武自筹资金创办的洪山区青菱文化艺术中心,是湖北省第一家农村民营文化机构。2010年,中心以农民现实生活编排的《妹娃要过河》获得了首届农民艺术节精粹奖。

        除青菱文化艺术中心外,洪山足球、洪山龙舟、和平女子威风锣鼓队等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也逐渐形成。成功创建知名文化品牌后,洪山区又在文化大户扶植上下工夫。在全区农村每个街乡建设一个文化广场,每个行政村建一个文体活动中心,每个自然村湾建一个文化大户,把文化阵地建在农民身边,真正实现“在民间找文化,群众自己演文化,让更多人享受文化”。

        本报记者 夏 静 本报通讯员 张 晶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