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18日 星期四

    范锦荣:指向月亮的手指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18日 13版)
    范锦荣说:“我希望自己是指向月亮的手指。借用一位智者的话——通过我的手指你可以看到月亮。我们最终目的都是要让学生找到月亮,而不是停留在看手指上。”

        凡客体——在赏识中保护学生的创造力

        在等待的时候,范锦荣老师拿起一份学生自创的凡客体给我。“看看,能猜出多少?”那样子,有点自得其乐,倒不像有些老师常见的嗔怒状。

        “爱娘口  爱眼镜  爱军装  也爱浴衣

        爱料理  更爱和风拉面 

        九月份出生的乙女座   B型血

        有颗不被别人理解的乙女心  性格漫顺易饲养

        这辈子被吐槽最多的就是“杯具帝” 但我并不沮丧

        我有猫咪嘴 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说实话,某些词汇,我真的是第一次耳闻,并不知其意。但我更好奇的是,为何一位北京市的语文特级教师会对这样的文体有如此兴趣?

        “有人常用‘发表与否’来衡量文章的价值,其实我倒觉得能不能写出真实的自我,才具有真正的价值。我们为什么不能通过教学培养这种爱好,使学生具有这种兴趣呢?”细语声中透着坚定。 范锦荣常常对学生讲:思想、情感就像流逝的水,人生每一阶段的思考、对每件事的思考都不尽相同,能将它们准确地表述出来,并作为一种个人精神的轨迹记录下来,这将是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价值无可估量。“‘言为心声’,想写的必定是自己最想说的,但是要把自己想说的,通过文字表现出来,又必须经过训练。只要你教给他们适当的表现形式,或提示他们一种恰当的形式,他们会很好地将这种看似古怪灵精的东西,表达出来。”

        “在赏识中保护学生的创造力。”她深知:人的创造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减的,教师要懂得包容和接纳学生不同的思想。“面对学生们用三句半改写《诗经》选篇,用凡客体、网络语言创作诗歌,用现代舞演绎诗词……范老师总能用赏识的目光为学生们喝彩。

        写作与教学分不开,利用文本拓展写作思路,设计片断描写(如对话、肖像、景物等)、小小说、文艺评论等多方面的训练内容,逐渐积累。从教学文本到课外调查、综合学习、诗歌表演到名胜古迹,从模仿开始,学生最终写出的是自己的认识。

        “美国教育界认为,作文能力可以转化为一种社会沟通能力和生存竞争能力,是一种学习的需要。只要学习就必须会写作,这一点对我们认识写作的重要性应有所启发。”她对作文训练的教学理念一直是:作文训练在教学中应该被看成是对学生喜爱、有兴趣、有心理需要的能力训练。在训练中,培养对事物的敏锐的观察力;培养细微、敏感的感受力;成为展示个性,提升对生活的认识、分析能力,形成价值观、世界观的过程。

        聊久了,才知道,范老师感兴趣的还不光是凡客体。还有,“达人秀”里的“凤凰哥”、日本大地震中人们的态度表情、利比亚的局势……大千世界,林林总总,总有触动她思考的话题,总有一个声音在提醒她:你是一位语文老师。

        “语文是一个无底洞。”还在中学的时候,老师曾这样告诉她。30年的教师生涯,她亦深有此悟:每一天,都不能懈怠。

        ——真正体现语文学习是长期的、自得的过程,是没有止境的。这对每个教师而言都是一个无言的挑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知识爆炸、信息爆炸,我们不可能再以一个长者的姿态教育任何一个人,不大可能告诉学生你曾经看过的书,受到的教育,深有的体会,因为那会被认为是过时;或被否定为:那是你的见解,我不这样看。因此,学生会捧着流行小说哭一个中午,但你不能说他趣味低下,只说明这里有代沟、欣赏趣味不同。

        ——面对现实,我们一下子成了最无能的人。能左右什么?能制止什么?能起到什么作用?相信有良知的教师,和我一样会发出疑问。我们能做的是引导,带学生走进纯正的文学殿堂,提高其品位。我做的事依然以文本为依据,向课外延伸,将文学的真谛以一种守门员的姿态向远处发送,也希望接受者像进攻的球员一样,纷纷向我扑来……

        打开兴趣之门——不必担心他们不努力学习

        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语文教得好的老师,一定会对文学有着异于他人的痴迷。

        “一日不读,便觉思涩。”范老师果真如此:大部分的业余时间被她用来充电、阅读。

        每一年新生走进北京二中的时候,她总会给学生开一个阅读的讲座,还不忘提醒大家:三联书店地下一层辟有“传记专区”,二中的“文史哲馆”也有大量藏书,每两个月补充更新藏书,每学期学校还专邀社会书店进校介绍新书。

        人们说她的好,不单指大大小小考试时显而易见的语文成绩,更是学生们对文学营养的吸纳与传承。

        “上了大学,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就意味着关上了学习祖国文学文化的大门。除了专业和有兴趣的‘自得’之外,未必有机会再深入地研习语文。”她珍惜学生们的中学时日,蓬勃而生的想象力与挑战精神,“初生牛犊”的单纯与自信。

        文学与兴趣密不可分。一方面来自教师课上的传授,学生“习得”,一方面是学生产生兴趣之后的课外“自得”。

        舞台是她给学生提供的一个感同身受的平台——1986年在初三年级毕业班,组织学生小品表演;1990年—1993年组织学生剧社编排《雷雨》第二幕;1994年—1997年在文科班,排演《守财奴》《项链》《一家人》等课本剧;1998年—2000年在两个文科班中进行改编、创作课本剧活动;编辑学生诗集《思韵》;2001年-2003年组织全年级480名学生参加改编、创作诗歌剧本表演……

        当别人认为搞文学教育活动是浪费时间、花费精力,费力不讨好时,她却感到满足,感到趣味无限,乐此不疲——看着学生们编写剧本《否定》、《涅槃》、《一修师傅开茶馆》、《肖邦和乔治·桑》、《普希金之死》;改编小说、诗歌、莎士比亚戏剧、古希腊悲剧、名人传记;自选音乐背景、背景画面;自己设计服装、道具。

        从调查对象、调查地点、问题设计、报告拟定,到宣讲、演出,学生都要精心设计;从揣摩人物、锤炼语言、研究怎样将人物的个性表演得惟妙惟肖,到对报告数据的分析、论述。学生们试着去接触人、接触社会,去触摸人物的内心,亲自体验、感受工作完成的细节,解决没有料想到的困难。这些是教师讲几堂课都不可能教授出的知识,学生们在实践中悟到了、学到了。

        “在这些活动中,我改变了许多过去形成的一成不变的评价学生的标准: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自己和身边的人为之骄傲的东西。发现它的那一刻,你也会和我一样感到自己是最幸福的人。”范老师沉浸在回忆中。

        “兴趣来了,学生就会努力去学。我们从未因搞活动而影响任何教学进度,教学的深度和宽度反而加强了。当你把学生的兴趣之门和领悟之门打开之后,你不必担心他们不努力学习,这时候深入地学已经成为他的必须。”这时的范老师颇为自信。

        毕业多年之后,学生还会津津乐道中学时期的社会调查经历、舞台体验。有的学生因此而喜欢上看话剧、参加大学的校园剧社、编写剧本、参与大学联校演出。

        教学——不是为了师生“求同”

        4年前的新课改,让她再一次全面审视自己的教学生涯。

        如何转变教师角色?如何在继承传统中的优秀做法和开创新的教法方面找到平衡点、契合点?如何形成新型的教材观,探索从过去的如何“教”教材,到现在的如何“用”教材?如何真正将“教材是个例”做到实处,创出新路……

        “在传统的教学观中,教师多关注‘告知’,教给学生什么,而忽略了学生主动地感知。教师过多地关注‘我’怎么上好这一课,而很少关注学生在课上主动获取了什么,往往形成教师将本人对文本的认识强加于学生的局面。即使有些教师能与学生探讨,也是为了师生‘求同’。”

        “新的教材观的突破在于,将教材作为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语文素养的凭借,把学生怎么学放在第一位。”

        “个性化阅读”应该包括学生对不同作家、作品的兴趣、认识;对同一作家、作品的不同解读、认识。教学设计应将学生的多方面阅读兴趣、感知和体悟调动出来,不同的认识互相碰撞,得到教师的充分尊重,才是语文教学应达到的目的和境界。

        “我谈流行语”、“我们这样读鲁迅”、诗歌朗诵、戏剧表演;热门作家、专家、名家专题讲座等都围绕学生关注的焦点和兴趣点进行。设置激发学生思维、发掘学生学习潜质的论题:“文韬武略有贤士,国安朝盛在明君”,“危急之秋忠臣在,悲喜命运各不同”,“异地他乡明君路,任重道远奋力行”,“史迁倾情绘长卷,妙笔成花写真情”,“优柔寡断为仁义,沽名钓誉失鸿门”,“信念与意志铸就大漠孤魂,威逼利诱难撼铁骨诚心”……

        这些教学活动归结为:选题“精”,活动“广”,过程“活”。师生的交流不再是传统课堂的“传授”,而更像是智慧的展示、心灵的晤谈、内心需求的释放。这一切让师生、让学生之间在碰撞中产生新的思维、获得新知。这样的课堂人人都有话语权,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人。

        “通过语文教学的文化熏陶,让学生走出校园后还能葆有触碰文学的热情。”这正是范老师的教学理想。

        这几年,她和同事合作,将自己的论文、课堂实录,学生的读书笔记、虚拟课堂的评点文章编辑成册,如《穿越时空的课堂实录——选修专题“伟人诗魂”》、《会思想的苇草——北京二中学生读书笔记手迹》、《载欣载奔——北京二中教师论文教案手迹》。看着自己、同事和学生在三年中的论文、教学手记、读书笔记结集成册,一点一滴的体会汇聚成篇篇文章,抚摸着厚厚的书籍,她由衷地感到欣慰、满足、自豪与幸福。

        “我希望自己是指向月亮的手指。”她看我有些茫然,解释说:“借用一位智者的话:通过我的手指你可以看到月亮,但最终你看到的不是手指而是月亮。我们最终目的都是要让学生找到月亮,而不是停留在看手指上。” 

        本报记者  靳晓燕  本报通讯员  魏晓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