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18日 星期四

    昌吉有一座

    “沉得下去”的文化馆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18日 09版)

        上世纪80年代,当地文化馆提供的全是免费服务,可到了90年代,文化馆办起了各种各样收费的文化培训班,文化馆的老师俨然成了“个体户”。今年6月,新疆昌吉州文化馆是全新疆所有文化馆中第一家实现免费提供文化服务的。“沉下去,让群众得实惠”已成为昌吉州文化馆的服务宗旨。

        “以服务工作为中心”

        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边缘的昌吉,是一个有42个民族的民族聚居区。这几年,老百姓手里有了钱,却发现自己离文化越来越远了——祖祖辈辈传唱的民歌不会唱了;作为地区和民族特色的新疆舞,孩子们也不会跳了。

        “文化馆作为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组织者和载体,在这一过程中,是负有责任的。”做了30多年群众文化工作的昌吉州文化馆馆长何玲说。

        上世纪80年代,当地文化馆提供的全是免费服务,可到了90年代,在“以文补文,以文养文”理念的影响下,文化馆办起了各种各样收费的文化培训班,文化馆的老师俨然成了“个体户”。在“一切向‘钱’看”的氛围下,文化馆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淡漠,服务质量不高,组织方式落后,活动场所单一,文化馆陷入“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

        与文化馆文化服务职能不断弱化形成对比的是,群众的文化需求却在不断增加。

        “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工作。”何玲说。2009年,何玲出任昌吉州文化馆馆长,提出重新回归“以服务工作为中心”的工作思路,要“把大家的服务意识树立起来”。昌吉州文化馆还专门规定:不允许馆内任何工作人员在社会上以任何名义从事营利性活动。

        “以前都不干,现在抢着干”

        为打破吃“大锅饭”的局面,去年底,昌吉州文化馆制定了《群众文化工作量化标准》,把全年的工作分成四大部分(管办活动20%、辅导和培训60%、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成果15%、刊物档案及民族文化遗产保护5%),每部分下面又有若干小项,并分别设置了权重。所有工作,大家都可以参与,年终考核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进行,奖优罚劣。

        “这个办法才实行半年多就改变了馆内的工作局面。以前工作没人干,现在大家抢着干。”何玲说。

        除了内部激励制度,昌吉州文化馆还先后制定了《基层培训辅导制度》、《基层文化服务示范点制度》、《基层馆联席会制度》等7项规章制度。在各项规章制度的引导和激励下,文化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馆内业务人员均与基层县市文化馆及部分单位建立了群众文化活动基地和业务联系制度,每年到社区、厂矿、学校基层进行调研、辅导、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的时间均在73天以上。

        “缺钱不该是借口”

        地方文化馆,一缺人,二缺钱,处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昌吉州文化馆在这方面尤其突出。“缺钱不该是借口。”何玲说。

        近些年,昌吉州文化馆探索出了一条利用社会资源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路子。

        昌吉州文化馆和一家计算机培训机构达成合作协议:文化馆将闲置的一个房间提供给该机构作为培训教室使用,该机构在周末及寒暑假免费向社会开放,并提供免费计算机培训服务。

        寒暑假来文化馆参加培训的学生很多,馆内师资严重不足。为此,昌吉州文化馆向社会招聘假期代课老师,代课老师的费用来自于文化馆一层门面房出租的租金收入。

        针对文化馆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昌吉州文化馆自筹资金,对基层文化馆(站)人员进行了近30期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舞蹈编排、合唱指挥、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录入、计算机技术等十余个方面。

        “这种培训真是让我们开眼界、长见识,而且全部免费,以后做工作更有底气了。”很多基层文化骨干受训后发出这样的感慨。馆内的所有员工,除了要掌握业务技能外,还需学会公文写作、档案管理、公务礼仪、沟通协调、组织管理等各方面的技能。

        “现在我们的员工不是只会唱歌跳舞了,他们‘一专多能’,已成为群众文化工作的行家里手了。”何玲自豪地说。

        “群众文化工作要沉下去”

        “群众文化工作就是要面向基层,深入群众。”作为地级文化馆,昌吉州文化馆在做好基层文艺骨干培训、策划组织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同时,近年逐渐把工作重心转向了乡村和厂矿企业。

        何玲认为,目前亟须提高基层群众的文化造血能力。为此,包括馆长何玲在内的14名员工每个人都建立了两到三个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联系点,常年义务为各联系点进行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辅导。目前,昌吉州文化馆基层文化示范点已达到20个,辐射到了机关、学校、厂矿企业、军营、农民工聚居区,惠及人口10余万人。

        不仅如此,他们还针对弱势群体开办了有针对性的群众文化活动。据统计,全馆2010年共赴各县及农牧区为下岗职工、外来务工人员、农牧民、老年人等社会弱势群体免费举办各种培训20期,培训人员近千人。

        “群众文化工作要沉下去,真正让群众得实惠,光靠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努力还不够,国家还需加大对基层的投入和支持。”何玲认为,只有那样,普通群众才能真正得实惠。

        (本报新疆昌吉8月17日电 本报通讯员 韩业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