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17日 星期三

    六访黎明村

    ——走进宁夏盐池县一个曾被风沙逼得四分五裂的村庄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17日 01版)

        开栏的话

        亲爱的读者,为了在新闻战线广泛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本报今天推出“走基层”系列专栏,《六访黎明村》是这个栏目的开篇。这个栏目,不是短期的系列专栏,也不是专项的主题策划,而是本报全体编辑记者转变作风、改进文风的一个载体。记者们将把深入一线、沉到基层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寻访村镇社区、家庭住户、卫生院所、乡村学校、文化馆站,把与老百姓拉家常、同吃住、共劳动过程中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感受、亲自领悟记录下来,以清新朴实的语言、生动鲜活的图片,用群众爱读爱听爱看的话,说百姓关心祈盼期待的事。 

        党的新闻工作就是群众工作。新闻工作者只有自觉地扎根于群众之中,近距离倾听人民的声音,才能更好地为群众代言,正确地通达社情民意,才能不辱使命。基层有最鲜活的新闻,群众是运用语言的大师,在信息时代,在物质发达的今天,新闻工作者就更要深入基层、转变作风、改进文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国情、党情、社情。 

        群众最智慧,实践出真知。本报将在基层设立长期联系点,和基层群众保持经常联系,以便真切感受时代发展的脉搏。我们要时常自问“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命题,对群众常怀感恩,心存敬畏。因为,只有在他们之中,我们才能获取养分、得到灵感,实现党的新闻工作者的人生价值。

        “希望你六访黎明村,你到黎明村还会有新发现!”几个月来,记者先后三次接到宁夏盐池县县委书记刘鹏云、县长赵波、副县长王学增的邀请。

        8月10日,记者驱车200公里,再次踏上这个曾被风沙逼得四分五裂的村庄。自1998年以来,记者曾5次踏访、多次报道过这个只有48户的小荒村。这次,还能写出新意吗?

    黎明村又像一个村了

        1998年,黎明村为躲避日益紧逼的风沙,被迫分成了四处,几个庄点“隔沙相望”。风沙不仅分开了朝夕相处的乡亲,也阻隔了曾经深厚的乡情、亲情。最近几年,随着环境的改善,人们重新聚合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了。记得2009年五访黎明村时,记者在报道的最后特意写道:“黎明村会再次搬迁吗?记者希望在六访黎明村时能够得到答案。”

        果然,记者在“六访”中找到了答案:冯记沟乡党委副书记强永军、马儿庄村(黎明村为其管辖的一个自然村)党支部书记冯立珍告诉记者:我们已在公路边的“北梁”规划了新村,“南梁”上的12户已经全部搬进来了,“东梁”上的19户也将在明年搬过来。

        借助宁夏危房危窑改造的扶助资金,黎明村的新居实现了砖瓦化。建得较早的几间平房,也在政府的帮助下完成了“平改坡”,更换了铝合金门窗。

    噩梦般的记忆难以抹去

        “过去的黎明村,‘滥杆’(方言:很糟糕的意思)得很!沙子堆得比房子还高!墙基都让沙子掏酥了!”20多年前到黎明村当上门女婿的贾云,至今忘不了刚来时的印象。

        由于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甘草、无休止地向大自然索取,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的盐池县曾经严重沙化。

        “有时吃完饭,碗底会留下一层沙子!”“一场风就把沙子堆成山,3岁的娃娃轻轻松松就到了房顶上!”“一年到头用毛驴车往外拉沙子,总也拉不完!”乡亲们七嘴八舌地向记者诉说当年风沙肆虐的景象。村文书白学宝告诉记者:农村人娶媳妇,女方家常常要问那里风沙大吗?风沙大的地方,连媳妇都不好找!

        盐池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局长路关对风沙也有很深的感受。有一年,路关在一场大雨后清理堆在墙外的黄沙,还没等清理完,房屋竟在夜里坍塌了,房梁掉在家具上,路关拉起睡在炕头的奶奶就往外跑,这才躲过一劫。过后,奶奶每次提起此事都心有余悸。

        10多年过去,这种景象已难觅踪影了。

        为了遏制沙化,盐池县不仅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制止乱采滥挖,而且于2002年在宁夏率先封山禁牧,他们还坚持“生态立县”,尽全力改善生态环境。

        采访中,路关带记者看了他们去年在狼洞沟治理的35000亩流动沙丘。所见所闻,让记者为那里的治沙奇迹惊叹不已。看来,盐池县近年来获得的“全国造林绿化模范县”、“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区”等荣誉,真是名至实归啊。

    黎明村人的脸上看不到忧愁了

        这次采访黎明村,记者始终被一种欢乐的气氛笼罩着。记者问村民:担心不担心生态环境再次恶化?他们都说不担心,因为黄沙已经被彻底制服了,谁也不会再干自毁家园的蠢事了。

        “现在的政策好!”这是接受记者采访的村民挂在嘴边上的话。村党支部书记冯立珍和几个村民争先恐后地说,现在,种粮有补贴,封育草场有补贴,退耕还林还有补贴……各项补贴加在一起有560元呢!

        69岁的崔福香,是记者在黎明村多次采访过的老人。她告诉记者:就在十几天前,她和老伴带着两个孙子高高兴兴地去北京旅游。“坐了飞机、坐了火车、坐了地铁、坐了大巴,看了古迹,看了高楼大厦,还看了毛主席纪念堂,我都是头一回!”说到这次难忘的经历,这位此前只去过一次银川的老人,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满足。

        生态环境好了,干很多事都有条件了。在各级政府的扶持下,黎明村大力发展舍饲养殖,全村20多个养羊大户,一年就有4万只羊出栏。王学增副县长告诉记者:今年,盐池县又从有限的经费中挤出5000万元,彻底解决禁牧、舍饲中的各种问题。

        前些年曾在外面闯荡的白学宝,是崔福香的四儿子。这个善于学习的高中毕业生,经过多年的外出经历,觉得还是在黎明村创业好。他现在养了170只羊,一年可以有五六百只育肥羊出栏,纯收入达10万元。他说,我真正过上好日子是最近这10年。在黎明村干,并不比外出挣钱少,黎明村越来越有前途了!

        据了解,现在黎明村的人均纯收入在盐池县已处于中上水平。

    黎明村的新“黎明”

        “重组”后的黎明村,马上显示出原来分散时没有的优势。原来要拉五六公里长的电线,现在只需拉两公里,省去了很多无谓的支出;原来信息闭塞,现在有事都能及时告知,黎明村与外面世界联系更紧了;曾经疏远了的亲情,也接续、恢复了。

        黎明村的前景越来越好。强永军告诉记者:“东梁”上的人家搬过来后,黎明村将统一规划,再建200个养殖温棚,将居住区和养殖区分开,人畜分离将更加干净卫生。村里将修建小广场,安装各类健身器材,还要装宽带、装太阳能热水器。再过两三个月,经过净化处理的黄河水就通到各家各户,彻底结束远途拉运和饮用苦咸水的历史。

        “你们还有什么希望和要求?我可以代为转达。”虽然记者一再“启发”,黎明村人除了称赞政策好、称赞党和政府的关爱多以外,什么也说不出来。

        最后,还是崔福香老人提了个要求:“能否帮我贷上两三万元,我也要养几十只羊呢。因为我想给国家、也想给儿女减轻点负担。可现在,因为我年过六十了,银行就不给我贷款了!这个规定能不能改一改呢?”

        好一个争强好胜、自力更生的老人!从她的身上,记者看到了所有黎明村人的精神面貌。

        本报记者 庄电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