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亲和的小街上,拙朴的木质招牌、丰富的家用小商品,吃顿晚餐、买袋水果、修个电器,都很方便。在上海长宁新华社区,这条整洁典雅的“便民服务街”,几年前还是嘈杂、吵闹、脏乱的街区。统一规划、重新定位,政府购买服务、店家积极经营、社区居民享福,短短时间内实现了小街的优雅变身。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长宁区每个街镇都安排了“社区便民惠民”实事项目:为居民小区统一安装晾衣杆、楼梯扶手,配备老年人运动设施……百项惠民工程年底前将全部完成。普陀区委加大社会建设力度,每年划拨500万元,连续三年开展直接为老百姓谋福利的“六小工程”,深受百姓欢迎。而每一处细微变化的背后,都活跃着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们的身影。
日前,上海各级党组织正在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实践,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以此作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的动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强调,“十二五”期间,上海要下决心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道路。而要向着更高起点稳步向前,必须在转型发展中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百姓。
“推进上海跨国公司总部经济发展”、“张江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农村村级产权”、“外来人口融入”、“城市运行安全”等围绕11个转型发展中重大课题的调研正在上海全面展开。上海市和区县、委办采取多项措施,加大转型发展力度、开放力度、社会管理创新力度、解决民生问题力度,加大党的科学化建设力度。浦东新区进一步研究先行先试中遇到的问题,思路更加明确,精神更加振奋;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党委把学习和调研紧密结合,反思能力不足的问题,找出能力上的“十个善于和十个不善于”……
转型,不止于经济领域,更意味着着力改善民生,让发展为了人民;创新,不仅在于先进生产力的提升,更在于体制机制、理念和工作方法的创新。上海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学习贯彻“七一”讲话精神,剖析自己在“四个考验”面前的不足,剖析自己在工作精神、工作能力、工作作风等方面的缺点,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对当前的各项工作进行新的审视和思考。
“当前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矛盾是物价问题。必须增强群众观点,关心群众生活,克服局部利益,落实工作措施。”
“从长远来看,上海转型发展的最大障碍是青年人才的住房问题。长此以往,上海的人才优势、产业优势将丧失。”
“大量外来人员居住在上海所形成的外来常住居民和户籍居民的二元结构矛盾,比上海本身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更为尖锐,要创造条件让外来常住人员融入上海”……
讨论在继续,思考不断深入,科学发展的成果也在逐步显现。今年上半年,上海交出了一张出色的转型发展答卷: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速高于工业,高耗能和代工行业增速出现回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双双呈现两位数增长且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成为“三驾马车”中坚力量;外高桥和洋山两港出入境船舶艘次增长创新高,国际航运线路不断增加。下一步,上海将继续推进制造业改造提升,推动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生活更美好更幸福,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海市市长韩正表示,要聚焦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下更大力气推进“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推进收入分配、卫生、教育等改革发展,大力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目前,上海经济适用房申请逐步推进,准入标准再度放宽,实施范围将扩大至全市所有区县全覆盖;新建住房价格环比涨幅明显放缓,调控效果显现;养老金、最低工资、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金等保障待遇标准继续提高。
敢为人先、创新务实的精神,已经融入上海这座城市的血脉。谋转型,促民生,浦江两岸正迎来新一轮的发展。
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