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编选诗集《太阳要永远上升——中国红色诗歌经典读本》,其直接动因是为了向党的九十岁生日献上一份贺礼,而一旦投入这份工作,便感到这绝不是应景式的工程,而是一件具有长久价值和意义的事情。
红色诗歌,其内容涉及面颇广,内涵也颇为丰富。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红色主题,不同阶段也都留下了具有那个时段特点的红色诗歌作品。为了更好地展示九十年红色诗歌的全貌,我确定了“四部曲”结构:
第一辑“先驱者的血”,作品产生的时间为1916年至1949年,收入李大钊、夏明翰、柔石、江上青、吴大可、蔡梦慰、何雪松等30位烈士的诗作。这部书里只选了烈士诗作的新诗部分,这样做除了篇幅所限,也有全书在体例上保持一致的考虑。革命烈士诗歌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以及重要的艺术价值,重读革命烈士诗歌,会引发我们对于诗歌、诗人和诗的生命的思考。
第二辑“解放的歌”,作品产生的时间大致从上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个别作品晚至当下,可看做是对第一辑内容的延伸和补充,主要内容为革命斗争、呼唤黎明、欢呼新中国诞生、缅怀先烈等。收入其中的包括光未然的《五月的鲜花》、田汉的《毕业歌》、艾青的《复活的土地》、戴望舒的《狱中题壁》、蔡其矫的《雁翎队》、胡风的《时间开始了》、程光锐的《红岩赞歌》等。第一辑的作者为烈士,而第二辑至第四辑的作者则大部分都是专业诗人。
第三辑“建设的力”,主要为表现新中国早期劳动建设的篇章,多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品,也有少量七八十年代的作品。如邵燕祥的《到远方去》、郭小川的《祝酒歌》、贺敬之的《西去列车的窗口》、闻捷的《志愿》、公刘的《运杨柳的骆驼》、乔羽的《祖国颂》、傅仇的《告别林场》等,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都耳熟能详,今天阅读仍然会激动不已。本辑中还收入了井岩盾的《春耕之夜》、苗得雨的《拖拉机下地》、黎汝清的《工地上的红旗》等描绘火热劳动场面的诗,以及雷锋同志的三首诗。
第四辑“改革开放的风”,收入改革开放以来有一定影响和代表性的作品。早期的作品选得多一些,如胡乔木的《感谢》、李瑛的《中国的春天》、饶阶巴桑的《发给春天的密码》、简宁的《小平,您好!》、徐迟的《问候香港》、昌耀的《划呀,划呀,父亲们》、舒婷的《当你从我的窗下走过》、雷抒雁的《希望之歌》、叶延滨的《国际饭店下的一条小巷》、张学梦的《金钥匙》、杨牧的《序幕已经拉开》、乌兰汗的《伟大的马克思,请来神州做客》等。近期作品有赵丽宏的《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高洪波的《挡不住的春天》、屠岸的《鸟巢赞》,这样,入选作品的时间就延续到了当下。
在这“四部曲”格局中,各个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既各有主题内容上的侧重,又体现着时间上的贯通和延续。重要的是,各部分作品连接起来,较为全面地呈现了中国红色诗歌九十年来丰富多彩的动人景观;而更重要的还在于,这些作品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中国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波澜壮阔的画卷。
编辑这部诗集,笔者翻阅了新中国早期的大量诗集和诗歌选本、多部革命烈士诗歌选本,以及早年的《诗刊》、《人民文学》等刊物,在发黄的书页中寻珍觅宝。当我在1978年11月号《诗刊》发现吴大可烈士的诗作,随后又在《人民文学》1956年2月号、《诗刊》1962年第二期发现鲁·木塔里甫(又译作黎·穆特里夫)烈士的诗作时,内心的喜悦可想而知。在编排体例上,配发了作者的简介和照片(个别作者经多番努力未能找到照片,只能遗憾地空缺)。
本书书名出自郭沫若的诗句,是的,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太阳每时每刻都在行走、前进、上升。中国的每一天也都是新的。中国在不停地前进、上升。希望更多的读者朋友喜欢红色诗歌,阅读红色诗歌;也希望这部红色诗歌选本能够找到更多需要它、把它作为前进路上的伴侣的读者。
(《太阳要永远上升》,杨志学主编,新华出版社出版。作者为诗歌理论家)